自然保护区简介

江西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江西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南岸,鄱阳湖西畔,位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是长江中下游大平原上的“生态交汇岛”,也是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越冬地、停歇地和候鸟迁徙“导航塔”。

地理坐标

东经115°52′38″~116°05′25″,北纬29°25′18″~29°39′57″

面积

20120公顷

保护区介绍

江西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南岸,鄱阳湖西畔,位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是长江中下游大平原上的“生态交汇岛”,也是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越冬地、停歇地和候鸟迁徙“导航塔”。保护区大体以庐山山麓环山公路为界,地跨星子县、九江县、庐山区和庐山风景名胜区,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15°52′38″~116°05′25″,北纬29°25′18″~29°39′57″,总面积20120公顷,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6600公顷,缓冲区面积3800公顷,实验区面积9720公顷。庐山保护区始建于1981年,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庐山自然保护区地貌是由断块山构造地貌、冰蚀地貌、流水侵蚀地貌和山麓冰川堆积垅岗地貌叠加而成的复合地貌。庐山最高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最低山麓海拔只有23米。保护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体表现为:冬长夏短、春迟秋早、风大、降水及云雾多。保护区植被覆盖率高,降水量大,水资源丰富,常年性溪流有40条。由于庐山是一座孤山,溪流呈放射性排列,且瀑布多。

庐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中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和庐山特有野生植物及其种群群落、独特的地质景观。据统计,保护区内共有本土高等植物270科730属2475种,其中苔藓植物67科159属336种,蕨类植物39科86属294种,裸子植物6科8属11种,被子植物158科477属1834种,另有147科527属1478种外来植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银杏、南方红豆杉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金钱松、鹅掌楸、凹叶厚朴等17种。保护区内已查明脊椎动物364种,其中哺乳动物40种,两栖动物24种,爬行动物43种,鸟类240种,鱼类17种。无脊椎动物有贝类79种、螨类45种、蜘蛛类15种、昆虫26目269科2519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云豹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鸢、豹猫、赤腹鹰等。

2.3624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