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快讯
10月28日,湖南石门仙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在皂市水库水域发现3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这是有观测记录以来该珍禽连续18年造访仙阳湖。
茂名市河尾山市级自然保护区于2021年记录到紫纹兜兰,为茂名地区首次发现。目前,紫纹兜兰正值盛花期,约300植株或含苞待放、或舒展绽放,紫色花瓣与白紫相间的斑纹相映成趣,花姿婀娜动人。
2024年9月底,35头麋鹿落户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经过一个月适应期后被野放在200余亩的围栏内。目前,随着6只麋鹿幼崽的诞生,当地麋鹿种群繁育工作迈入新阶段,放归区域从200余亩扩展至3000余亩,保护工作也从迁地扩繁转向野化放归,开启了黄河流域宁夏段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篇章。
连日来,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监测到118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飞抵湖区。它们的集中出现,预示着候鸟大部队即将到来。
前不久,福建林业部门发布了最新的黑脸琵鹭专项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这五年来,包含闽江河口湿地在内,福建全省监测到的黑脸琵鹭种群数量出现了明显增长。
曾因湖面萎缩、水质恶化沦为“生态伤疤”的内蒙古三大湖泊,如今发挥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用
时下正值黑龙江省候鸟迁徙高峰期,全省各个候鸟栖息地的候鸟大量聚集南迁,铺展出万鸟翔集的生态画卷。
记者从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根据最新空间标记重捕模型结果估算,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雪豹适宜栖息地内,雪豹数量达59只。
青藏高原的寒风仍在山谷间盘旋,而西藏那曲市尼玛县虾嘎荣藏布流域的沼泽地,已在海拔4600米以上的高度悄然苏醒。这片湿地,是野生鸟类与多种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对于即将筑巢孵化的鸟儿来说,更是堪称完美的家园。
黄山于2018年7月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是中国第34个、安徽省首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也是全球8个同时拥有教科文三项名录遗产的自然保护地之一。
自1960年建立自然保护区以来,一代代长白山人历经65载接力守护,从“靠山吃山”的传统模式逐步转向“养山富山”的生态文明探索,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提供生动样本。
近日,甘肃省安南坝保护区工作人员从监控视频中,捕捉到大规模野骆驼群活动的珍贵画面。经统计,此次监测到的野骆驼数量超30峰,集群规模大,创下该保护区近年监测数量新高。
金鸻、铁嘴沙鸻、黑尾塍鹬、勺嘴鹬……随着秋季的到来,大批候鸟陆续飞抵广东沿海。据悉,近期广东省将迎来候鸟迁徙高峰,今年秋冬季预计有30万只以上候鸟抵达广东,在沿海滩涂、内陆湿地,特别是滨海自然保护地落脚“歇息”。
《青海省保护鸟类活动和打击非法捕猎贩卖鸟类专项行动联合工作方案》于近日印发实施,决定在全省范围启动为期三年的“青海保护鸟类活动和打击非法捕猎贩卖鸟类专项行动”。省林业和草原局将联合17个部门、单位,全面强化鸟类资源保护与非法活动打击力度。
从过去生态退化严重的高椅岭摇身变为“醉美丹霞秘境”,到雪峰山下的林权抵押让沉睡的森林变成流动资本,再到洞庭湖“水草+螃蟹”套养、武陵山区“民宿+研学”融合,一处处“生态+”场景正将三湘大地的山水颜值转化为产业产值。
北山羊在悬崖间腾跃,大鸨在草原上舒展羽翼,奔跑的蒙古野驴如疾风般掠过,盘羊在平缓的山坡上驻足……在位于中蒙边境的内蒙古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珍稀生灵在此繁衍生息。
我国鸟类保护现状如何?这些“蓝天精灵”自由飞翔的背后,都有哪些动人故事?如何发挥全社会力量,让更多人加入爱鸟护鸟的队伍?人民日报即日起开设“我的爱鸟故事”专栏,敬请关注。
湖南省近日印发《保护鸟类活动和打击非法捕猎贩卖鸟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自2025年9月起,在全省开展为期三年的联合行动,通过全链条监管、多部门协同,筑牢鸟类保护屏障。
白露过后,天气转凉,江西鄱阳湖进入夏候鸟南迁季。预计夏候鸟将在秋分前完成南迁,随后冬候鸟将陆续抵达。
随着深秋时节的临近,大批黑颈鹤即将开启年度迁徙之旅,飞回这片熟悉的栖息地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