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快讯
白露过后,天气转凉,江西鄱阳湖进入夏候鸟南迁季。预计夏候鸟将在秋分前完成南迁,随后冬候鸟将陆续抵达。
随着深秋时节的临近,大批黑颈鹤即将开启年度迁徙之旅,飞回这片熟悉的栖息地越冬。
让三江源守护者欣慰的是,近年来,三江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现整体提升,林草覆盖率达74%以上,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不到20%增至80%以上。
据统计,上海有记录的野生哺乳动物共44种、有记录的大型底栖动物共83种、有记录的鱼类共330种。目前,上海鸟类记录为53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9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93种,比2015年上海鸟类记录的463种多了71种。
随着以DeepSeek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入智能化升级新阶段。
这片总面积约22.9万公顷的土地是中国唯一的寒温带岛状林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全球保存最完整的寒温带湿地之一。
近期,河北省围场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观测到33只通体雪白、长喙呈琵琶状的大型鸟类集群活动。
今年暑期自然教育季期间,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以自然教育为纽带、生态保护为核心、社区协同为助力,将生态守护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在珠江口畔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为“绿美珠海”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态动能。
8月18日,安徽省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来喜讯,位于该保护区红星片区核心栖息地的一窝野外扬子鳄卵成功孵化,20条雏鳄顺利破壳出生,标志着今年野外扬子鳄陆续进入出壳期。
近日,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来好消息,黔金丝猴种群数量从“偶见”到“群遇”,总数稳定增长至约850只,生态廊道建设和人工繁育突破性进展为这一濒危物种撑起生存蓝天。
站在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五峙山列岛上,向四周瞭望,数千鸟类时而群鸟栖息,时而结伴翱翔。每年5月—8月,成千上万的鸟类都会来此岛栖息繁衍,其中,不乏被称作“神话之鸟”的世界极度濒危鸟类、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凤头燕鸥。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金斑喙凤蝶卵粒发育至后期时,卵壳呈现半透明状,壳内幼虫发育良好。幼虫时而静止时而蠕动,深黑色的头部若隐若现。
庞泉沟保护区1980年成立,是山西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也是山西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庞泉沟持续开展褐马鸡地理分布、生态生物学习性、种群数量特征、生化生理等方面研究,为全省褐马鸡保护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每年4月初,遗鸥飞到定边求偶筑巢,5月产卵孵化,幼鸟经过约60天的成长后,跟随亲鸟学习生存技巧,时而掠过盐湖水面,时而停驻在湿地沙洲,灵动多变的场景美不胜收。
位于辽河口国家公园候选区的鹤类繁育保护站,今年这里通过人工繁育和自然繁育两种方式,成功繁育存活89只丹顶鹤。
作为我国首个遗传身份明确且野外稳定繁殖的大鲵纯种种群,江西大鲵的发现与守护之路,不仅改写了世界两栖动物研究的版图,更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西样板”。
近日,湖北五峰县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所工作人员经过连续一个多月的夜间观测,成功记录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金裳凤蝶从破茧到展翅的完整羽化过程。这是该保护区首次完整记录这一珍稀蝶类的生命蜕变。
近期,有游客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东福山岛大树湾海滩上拍到了一只“圆滚滚”的可爱动物正在休息,经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专家对照片进行鉴定后,确定该动物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斑海豹(学名:Phoca largha),这也是舟山地区首次记录。
7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河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开展夏季候鸟专项巡护时,通过无人机监测设备在保护区的陡峭悬崖上,首次观测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濒危物种黑鹳的繁殖巢穴,这是保护区首次记录到黑鹳的繁殖踪迹,标志着保护区生态质量达到国际濒危物种栖息繁衍标准。
7月3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并颁发了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