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柴达木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境内,地处柴达木盆地东部荒漠地区,由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的3个相对独立的保护分区组成。
东经96°07′~97°42′,北纬36°00′~37°22′
373391公顷
青海柴达木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境内,地处柴达木盆地东部荒漠地区,由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的3个相对独立的保护分区组成。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96°07′~97°42′,北纬36°00′~37°22′,总面积373391公顷,属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130289公顷,缓冲区面积104737公顷,实验区面积138365公顷。2000年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柴达木梭梭林省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柴达木梭梭林自然保护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雅丹地貌、风积地貌、湖积地貌、洪积地貌、干燥剥蚀山地等四类。由于保护区深居内陆,加之受盆地地形封闭,海拔相对较低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形成气候相对温和,干旱少雨,太阳辐射、光照强烈等主要气候特征。保护区南侧的布尔汗布达山,对众多河流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形成的主要河流有香日德河、巴音河、诺木洪河、察汗乌苏河等。
柴达木梭梭林自然保护区以高原荒漠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植被以旱生、盐生荒漠植被为主,据统计,保护区有种子植物39科137属277种,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属3种,被子植物38科136属274种。植被稀疏单一,主要沙生植被有梭梭、柽柳、沙拐枣、麻黄、白刺和盐爪爪等。保护区是高寒荒漠地区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野生动物种类较多,共有脊椎动物23目46科122种,其中鱼类1目2科5种,两栖类1目1科1种,爬行类2目3科3种,鸟类12目24科76种,兽类7目16科3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藏野驴、胡兀鹫、金雕、黑颈鹤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棕熊、兔狲、猞猁、鹅喉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