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简介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

地理坐标

东经89°25′~94°05′,北纬34°19′~36°16′

面积

450万公顷

保护区介绍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89°25′~94°05′,北纬34°19′~36°16′,总面积450万公顷,属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253万公顷,缓冲区面积76万公顷,实验区面积121万公顷。1996年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可可西里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境内西部较高,东部稍低,除少数中、高山峰以外,全区呈现高原宽谷平原、湖盆、台地和缓丘地貌,山地中冰缘剥蚀和夷平作用十分显著。保护区温度因海拔高度差异的不同,绝大部分地区的年均温为-4.1~10℃,最低气温为-46.4℃。境内平均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年平均降水量在494.9~173mm,干湿季分明。由于受高寒强劲西风动量下传的影响,保护区成为整个青藏高原和全国风速高值区之一。保护区是羌塘高原内流湖区和长江河源水系交汇地区,东部为楚玛尔河水系组成的长江源水系,水量较少,以季节性河流为主;西部和北部是以湖泊为中心的内流水系,处于羌塘高原内流湖区的东北部,湖泊众多,湖水总面积超过50万公顷,大部分为半咸水湖,其矿化度较高。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以藏羚为主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栖息地。藏羚是我国特有物种,被誉为“高原精灵”,据调查保护区内有藏羚50000多头,主要集中分布在贡昌日玛西、苟鲁错、黑驼峰、可可西里湖等地。保护区保存了完好的高寒荒漠生态系统和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成为耐寒高原动物的天然乐园,据考察,保护区已知哺乳动物有5目10科18属32种,鸟类有11目20科60种,爬行动物仅1种,未见两栖动物,鱼类有6种;无脊椎动物资源有昆虫37属142种,其他节肢动物13科2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藏羚、藏野驴、野牦牛、雪豹、白唇鹿、黑颈鹤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棕熊、藏原羚、猞猁、红隼等。保护区内高等植物约210种,分属30科102属,以矮小的草本和垫状植物为主,木本植物极少,仅存在个别种类,如匍匐水柏枝、垫状山岭麻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