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行政区划涉及玉树、果洛、海南、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17个县(市),由于地处长江、澜沧江和黄河的源头,所以简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东经89°24′~102°23′,北纬31°39′~36°16′
1523万公顷
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行政区划涉及玉树、果洛、海南、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17个县(市),由于地处长江、澜沧江和黄河的源头,所以简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89°24′~102°23′,北纬31°39′~36°16′,总面积1523万公顷,属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312.18万公顷,缓冲区面积392.42万公顷,实验区面积818.82万公顷。保护区始建于2000年,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以山地地貌为主,山脉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海拔4000~5800米的高山是保护区地貌的主要骨架,主要山脉为东昆仑山及其支脉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山脉。保护区中西部和北部呈山原状,起伏不大、切割不深、多宽阔而平坦的滩地,分布有大面积沼泽。保护区气候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的气候特征。三江源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有大小河流约180多条;有大小湖泊近1800余个,主要分布在内陆河流域和长江、黄河的源头段,其中扎陵湖、鄂陵湖是黄河干流上最大的两个淡水湖,具有巨大的调节水量功能。在黄河源、长江的沱沱河、楚玛尔河、当曲河三源头、澜沧江河源都有大片沼泽发育,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沼泽分布区,沼泽基本类型为藏北嵩草沼泽,且大多数为泥炭沼泽。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以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大河源头生态系统和藏羚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据统计,三江源区有野生维管束植物87科474属2238种,在474属中,乔木植物11属,灌木植物41属,草本植物422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红花绿绒蒿、虫草。保护区内有兽类8目20科85种,鸟类16目41科237种(含亚种为263种),两栖爬行类7目13科15种。已鉴定昆虫11目87科37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藏羚、藏野驴、白唇鹿、马麝、雪豹、豺、黑颈鹤、玉带海雕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鹅喉羚、白马鸡、藏雪鸡、灰鹤、猕猴、藏原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