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简介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境内,因区内有汉代连城、古城遗址而得名。

地理坐标

东经102°30′02″~103°57′55″,北纬38°10′09″~39°09′09″

面积

389882.5公顷

保护区介绍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境内,因区内有汉代连城、古城遗址而得名。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2°30′02″~103°57′55″,北纬38°10′09″~39°09′09″,总面积389882.5公顷,属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121058.5公顷,缓冲区面积151664.3公顷,实验区面积117159.7公顷。保护区始建于1982年,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处于阿拉善板块与祁连加里东板块缝合线地带,总地势南高北低,四周隆起,中部平缓,呈阶梯状地堑构造。地貌类型主要分为山地地貌、平原地貌和沙漠地貌。保护区大部分属民勤盆地,具有明显的盆地地貌特征。保护区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极干旱气候,具有明显的蒙新沙漠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7.4℃,年平均降水量110mm,年平均蒸发量2644mm,相对湿度年平均47%,年平均风速2.3m/s,年均日照时数2832.1h。表现出常年干燥、雨量少而集中、日照充足、风多、蒸发强烈,寒冬长、夏热短、昼夜温差悬殊的气候特点。保护区内地表水是位于东北部的青土湖,为季节性湿地,水域面积最大可达15km2,其外围唯一地面水源——石羊河在红崖山以上的流域面积为13400km2,流入民勤县境内的径流量为1.5亿m3。

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极端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荒漠天然植被群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古人类文化遗址。保护区内共有种子植物64科227属474种(包括变种及栽培种),其中裸子植物有3科6属15种(野生植物仅1科1属1种),其余均为被子植物,无蕨类植物。区内分布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绵刺、蒙古扁桃、沙冬青、肉苁蓉。保护区内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4目43科89种,其中两栖类1目1科2种,爬行类2目3科5种,鸟类15目29科66种,哺乳类6目10科1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金雕、荒漠猫,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雀鹰、白头鹞、纵纹腹小鸮、短耳鸮、鹅喉羚等。

1.1020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