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简介

陕西老县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陕西老县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西南部,行政区域属周至县厚畛子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7°39′33″~107°48′40″,北纬33°42′36″~33°51′04″,总面积12611公顷,属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5578公顷,缓冲区面积3263公顷,实验区面积3770公顷。

地理坐标

东经107°39′33″~107°48′40″,北纬33°42′36″~33°51′04″

面积

12611公顷

保护区介绍

陕西老县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西南部,行政区域属周至县厚畛子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7°39′33″~107°48′40″,北纬33°42′36″~33°51′04″,总面积12611公顷,属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5578公顷,缓冲区面积3263公顷,实验区面积3770公顷。老县城原名佛爷坪,是佛坪县城旧址,故称老县城。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3年,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的湑水河上游,山势巍峨,沟深谷阔,整体地形呈“心”形。地势东南高而西北低,最高点鲁班峰海拔2904米,最低处青龙寨海拔1524米,相对高差1380米。保护区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由于受山地小气候的影响,呈现出夏季短而凉爽,冬季长而寒冷,秋季低温而多雨的气候特点。保护区属长江水系,为汉江一级支流——湑水河源头,区内7条沟系水流汇集于湑水河后经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太白县等,在城固县流入汉江。

老县城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保护区恰好位于秦岭大熊猫兴隆岭种群分布的中心地带,可将太白山、黄柏塬、佛坪、长青、周至等自然保护区连成一片,将几个岛屿化、斑块化大熊猫栖息地连成一片,对秦岭脊椎动物种群,尤其是大熊猫种群的基因交流和种群复壮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由于老县城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动植物区系的交汇过渡地带,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保护区有高等植物132科508属1238种,其中蕨类植物20科40属80种,种子植物112科468属115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红豆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秦岭冷杉、独叶草、大果青扦、连香树等。保护区内分布的野生脊椎动物共有25目74科189属285种,其中鱼类1目2科2种,两栖类2目5科8属8种,爬行类2目5科13属14种,鸟类13目36科107属190种,兽类7目26科59属7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熊猫、川金丝猴、豹、林麝、金雕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熊、血雉、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等。

2.5248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