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太白、眉县、周至三县交界处。
东经107°22′25″~107°51′30″,北纬33°49′30″~34°05′35″
56325公顷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太白、眉县、周至三县交界处。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7°22′25″~107°51′30″,北纬33°49′30″~34°05′35″,总面积56325公顷,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35705公顷,缓冲区面积10258公顷,实验区面积10362公顷。保护区始建于1965年,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山脉主峰太白山的中上部,最高点海拔3767.2米。太白山主体是由东西向的山脊与向南北两侧延伸的多条支脉所构成。北坡极为险峻,多深切峡谷或障谷;南坡较缓,河谷较开阔。太白山顶面是在中生代末第三纪初形成的准平原面基础上,经第四纪的冰雪寒冻风化和流水侵蚀等改造作用残留下来的古剥蚀面。在主脊及两侧有保存较好的第四纪冰川地貌。保护区所在区域属典型的内陆季风气候区,由于区内地形复杂,海拔梯度大,气候的垂直地带性差异显著,气温直减率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比冬季大,北坡比南坡大。秦岭主峰太白山北坡和南坡东段属于黄河流域,南坡西段属于长江流域,发源于太白山北坡的河流有红河、桃川河,发源于南坡的河流有太白河、红岩河、观音峡、牛尾河等。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以暖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自然历史遗迹为主要保护对象。据记载,保护区有地衣植物278种3变种1变型,苔类植物有22科29属68种,藓类植物有40科113属257种,蕨类植物有21科40属110种;野生种子植物有126科597属1783种,其中裸子植物4科10属16种,被子植物122科587属176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红豆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独叶草、秦岭冷杉、大果青扦、水青树等。保护区有鸟类14目40科218种(亚种),两栖动物2目5科8属10种,爬行动物3目6科18属26种,兽类7目25科72种(亚种),鱼类2目3科8种;昆虫有22目161科1163属199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熊猫、川金丝猴、林麝、豹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鲵、秦岭细鳞鲑、血雉、红腹角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