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简介

西藏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西藏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昌都市北部,类乌齐县西部。

地理坐标

东经95°48′~96°30′,北纬31°13′~31°31′

面积

120614.6公顷

保护区介绍

西藏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昌都市北部,类乌齐县西部。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95°48′~96°30′,北纬31°13′~31°31′,总面积120614.6公顷,属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49320公顷,缓冲区面积25441.7公顷,实验区面积45852.9公顷。保护区是在成立于1993年的长毛岭马鹿保护区基础上扩大保护范围而建立的,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类乌齐马鹿自然保护区地处横断山脉北部,属青藏高原东部山原峡谷区,西北部山势开阔平缓,山体浑圆较完整。东南部山体切割严重,岩石褶皱强烈,岩层破碎,悬崖峭壁。保护区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5225米,最低海拔3900米,相对高差1325米,地貌为高山及极高山,其中高山(海拔3500~5000米)占90%左右,极高山(5000米以上)占10%上下。保护区属于高原寒温带气候类型。气候以寒冷为基本特点,四季不分明,无霜期短,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降水量少,季节分配不均,干旱明显;风大雪多,霜冻、冰雹等灾害性天气频繁。保护区内主要河流为格曲河,格曲河属澜沧江的二级支流,发源于保护区西北部,境内流程72公里,年径流量2.99亿立方米。格曲河在保护区内还有20余条支流,流程一般较短。

类乌齐马鹿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马鹿、白唇鹿等为主的珍稀野生动物与其栖息环境以及青藏高原亚高山森林与高山草甸过渡区自然生态系统。据调查统计,保护区内共有脊椎动物4纲20目50科197种,其中两栖类1目3科4种,鸟类13目32科149种,哺乳类5目13科38种,鱼类1目2科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白唇鹿、马麝、林麝、雪豹、金雕、斑尾榛鸡、黑颈鹤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马鹿、猕猴、黑熊、兔狲、猞猁、白琵鹭等。据初步调查统计,保护区有野生维管束植物65科215属644种,其中蕨类植物7科8属16种,裸子植物3科3属9种,被子植物55科204属619种。

2.06557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