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和维西两县境内。
东经98°55′~99°24′,北纬27°24′~28°35′
282106公顷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和维西两县境内。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98°55′~99°24′,北纬27°24′~28°35′,总面积282106公顷,属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116122公顷,缓冲区面积48243公顷,实验区面积117741公顷。保护区始建于1983年,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处于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横断山脉中段,是由白马雪山主山脊东西两侧和南部、格里雪山东北部组成的。地貌类型以高山、极高山、峡谷为主。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白马雪山主峰扎拉雀尼海拔5429米。山地两侧分别被澜沧江与长江上游金沙江河谷所包围,河谷底部切割很深,谷底海拔只有2000米左右,属深切峡谷类型。保护区属高原(寒温带)山地季风气候,主要受西南季风的控制,德钦县城以北山地受青藏高原气团的影响,季风气候突出,常冬无夏,春秋短暂,气候年较差小、日较差大,立体气候显著,东西坡差异明显;以南一带则较温湿。保护区内白马雪山主脊以西的河流属澜沧江水系,以东的河流属金沙江水系,除澜沧江、金沙江干流外,还有一、二级支流50余条,珠巴洛河是其中较大的一级支流,纵贯保护区大部,其支流也较多。河流均属山地型,具有河谷深切、河床狭窄、落差大,水流湍急、洪枯水位变化大等特点。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以滇金丝猴为主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滇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的灵长类动物,保护区内有8个滇金丝猴种群,约1500只,个体数量占中国滇金丝猴数量的70%。保护区位于“三江并流”纵向岭谷区腹地,是全球3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多。保护区内共记录有脊椎动物31目87科274属521种,其中两栖类1目5科8属13种,爬行类1目5科11属11种,鸟类18目47科372种(另11亚种),兽类9目25科71属103种,鱼类2目5科11属22种。昆虫共记录有13目79科44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滇金丝猴、云豹、雪豹、林麝、金雕、黑鹳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小熊猫、猕猴、黄喉貂、中华鬣羚、白马鸡等。保护区记录有维管束植物共计156科687属2343种(含种下等级),其中蕨类植物20科41属137种,裸子植物6科14属30种,被子植物130科632属217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西藏红豆杉、光叶珙桐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独叶草、胡黄连、金荞麦、台湾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