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由地域互不相连的勐养、勐仑、尚勇、勐腊和曼稿5个片区组成。
东经100°16′~101°50′,北纬21°10′~22°24′
242510公顷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由地域互不相连的勐养、勐仑、尚勇、勐腊和曼稿5个片区组成。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0°16′~101°50′,北纬21°10′~22°24′,总面积242510公顷,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107424公顷,缓冲区面积72602公顷,实验区面积62484公顷。保护区始建于1958年,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澜沧江东侧地貌类型为原上、原边型山原和中山、低中山山地,多大型深切峡谷和小型河谷盆地。澜沧江西侧地貌为原上宽谷、断陷盆地和中山山地,边缘有峡谷围绕。保护区内高差一般在1000~1500米之间,地势与山谷较大的垂直高度变化对气候垂直带和生物垂直带的出现有直接关系。按中国热量带划分,保护区基本上属中国西部型季风热带气候,因其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北有云南高原和横断山系为屏障,南受印度洋与太平洋季风气候的影响,表现出日照充足、高温湿润、静风少寒、雨量充沛的气候特点。但由于受地形地貌影响,本区形成了明显的垂直气候带,根据海拔由低到高可依次归纳为北热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中亚热带气候。西双版纳降水充沛,河流众多,水网密布。全州河流均属澜沧江水系,澜沧江干流由西北向东南纵贯州境中部。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保护区位于全球3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印缅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据调查统计,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214科1012属2779种(含种下单位),其中蕨类植物41科91属261种,裸子植物6科6属14种,被子植物167科915属250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云南苏铁、篦齿苏铁、望天树,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云南穗花杉、藤枣、七指蕨、水蕨、中华桫椤等。保护区内共记录到脊椎动物42目133科818种,包括兽类10目35科130种,鸟类19目56科456种,两栖爬行类6目24科132种,鱼类7目18科100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亚洲象、菲氏叶猴、北白颊长臂猿、云豹、黑鹳、绿孔雀、圆鼻巨蜥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熊猴、猕猴、短尾猴、黑熊、小熊猫、凤头蜂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