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简介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7°52′10″~108°05′40″,北纬25°09′20″~25°20′50″,总面积21285公顷,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8305公顷,缓冲区面积8130公顷,实验区面积4850公顷。

地理坐标

东经107°52′10″~108°05′40″,北纬25°09′20″~25°20′50″

面积

21285公顷

保护区介绍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7°52′10″~108°05′40″,北纬25°09′20″~25°20′50″,总面积21285公顷,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8305公顷,缓冲区面积8130公顷,实验区面积4850公顷。保护区始建于1986年,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茂兰自然保护区位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区内地质构造以褶皱为主,断层次之。区内喀斯特地貌十分典型,地貌类型以峰丛漏斗和峰丛洼地为主,仅东部有小面积的峰林盆地分布,地貌形态主要有落水洞、漏斗、洼地、槽谷、盲谷等。区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1078.6米,最低海拔430米,平均海拔880米以上。保护区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春秋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的中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5.3℃,全年降水量1752.5mm,年平均相对湿度83%,年日照时数1272.8小时。保护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区内瑶兰河、瑶所河、板寨河及洞山河均分属区内与之相应的四条地下河系,是地下河明流的局部段落。保护区内地下水赋存的二元结构是喀斯特森林水文的独特现象,即枯枝落叶垫积层充填的上层喀斯特裂隙水和下层喀斯特水并存,上层水流量小且动态稳定,下层水流量大,动态变化也相对较大。喀斯特上层裂隙水,又称森林滞留水,按其滞留的地形部位分为森林滞留泉和森林滞留沼泽湿地两大类型,前者遍及全区。

茂兰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境内的喀斯特森林,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幸存下来的面积最大、分布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保护区内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现统计有维管束植物154科514属1203种,其中蕨类植物11科20属31种,裸子植物6科12属17种,被子植物137科482属1155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单性木兰、白花兜兰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华南五针松、掌叶木、翠柏、硬叶兜兰等。保护区内现统计有脊椎动物近400种,其中鸟类16目47科205种,兽类8目24科61种,爬行类3目10科47种,两栖类2目8科34种,鱼类5目10科39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豹、白颈长尾雉、穿山甲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蟒蛇、猕猴、蓝翅八色鸫、细痣瑶螈等。

2.6509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