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简介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主要部分在雷山县境内。

地理坐标

东经108°05′~108°24′,北纬26°15′~26°32′

面积

47300公顷

保护区介绍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主要部分在雷山县境内。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8°05′~108°24′,北纬26°15′~26°32′,总面积47300公顷,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16818公顷,缓冲区面积10314公顷,实验区面积20168公顷。保护区始建于1982年,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地处雷公山主峰区域。雷公山地形高耸,山势脉络清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峰海拔2178.8米,区内最低地带位于雷公山东侧的小丹江谷地,海拔650米。保护区地貌成因类型单一,是前震旦系浅变质岩石受构造强烈抬升及流水侵蚀切割而形成的侵蚀构造地形,地貌形态可划分为台状高中山区、波状中山区和脊状低中山及低山区。保护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的气候特点。雷公山地区是云贵高原向湖广丘陵盆地过渡之东斜坡面上隆起的高大山体,影响了大气环流运行,使该区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和坡向差异显著。保护区水资源极为丰富,区内水文地质结构独特,水资源贮存及富集条件复杂,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地下水循环交替环境十分和谐。雷公山浅变质岩区域岩石表层构造风化裂隙含水均匀而丰富,地下水埋藏浅,径流排泄缓慢,下部不透水带阻水作用强烈,造成地下水排泄基准面高,使广大地面经常保持湿润状态。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台湾杉林群落、水源涵养林和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区内已鉴定的高等植物有278科954属2582种,其中苔藓植物59科142属353种,蕨类植物42科91属267种,种子植物177科721属1962种。另外还有大型真菌50科112属26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南方红豆杉、红豆杉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台湾杉、黄杉、伯乐树、柔毛油杉等。保护区内已查明的野生动物有53目276科2213种,其中两栖类2目8科36种,爬行类3目10科60种,鸟类14目31科154种,兽类8目23科67种,鱼类4目10科35种,昆虫有22目194科186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金钱豹、云豹、林麝、白颈长尾雉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藏酋猴、黑熊、黑鸢、尾斑瘰螈、细痣瑶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