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简介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的江口、松桃、印江三县交界处。

地理坐标

东经108°45′55″~108°48′30″,北纬27°49′50″~28°01′30″

面积

43411公顷

保护区介绍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的江口、松桃、印江三县交界处。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8°45′55″~108°48′30″,北纬27°49′50″~28°01′30″,总面积43411公顷,属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28610公顷,缓冲区面积2800公顷,实验区面积12001公顷。保护区始建于1978年,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处于我国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带上,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山体走向多呈北东—南西向。境内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20余座,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0.5米,全区相对高差达2000米,形成山势陡峻、悬岩峭壁比比皆是的雄伟山体。保护区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介于5.0℃~17.0℃,年平均降水量介于1100mm~2600mm之间,是全国多雨地区之一,相对湿度年均80%以上,气候垂直变化多样,形成气象万千的气候特征。梵净山为乌江与沅江水系的分水岭,是铜仁地区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地。区内冲沟密布,故有“九十九溪”之称,水系呈典型的放射状向四周分流。东有黑湾河、马槽河;北有淘金河、金厂河;西有肖家河、牛尾河;南有凯土河、盘溪河等。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和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为主。黔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3种金丝猴中数量最少、分布区最窄、濒危度最高的一种,梵净山保护区是黔金丝猴全球唯一的分布地,主要栖息在保护区内海拔1300~1900米的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低山常绿阔叶林中。保护区内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现已初步查明有脊椎动物33目86科383种,其中兽类8目23科69种,鸟类16目39科191种,爬行类3目9科41种,两栖类2目8科34种,鱼类4目7科48种。昆虫有9目77科38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黔金丝猴、豹、云豹、林麝、白冠长尾雉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藏酋猴、黑熊、红腹角雉等。保护区内分布有真菌45科123属372种,苔藓植物59科118属245种,蕨类植物37科83属180种,种子植物138科441属933种4亚种、64变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梵净山冷杉、南方红豆杉、红豆杉、银杏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伯乐树、连香树、水青树、篦子三尖杉、柔毛油杉、中华猕猴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