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西北边缘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隅,地理坐标为东经104°10′16″~104°20′40″,北纬26°47′32″~26°52′52″,总面积9600公顷,属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2162.05公顷,缓冲区面积539.51公顷,实验区面积6898.44公顷。
东经104°10′16″~104°20′40″,北纬26°47′32″~26°52′52″
9600公顷
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西北边缘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隅,地理坐标为东经104°10′16″~104°20′40″,北纬26°47′32″~26°52′52″,总面积9600公顷,属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2162.05公顷,缓冲区面积539.51公顷,实验区面积6898.44公顷。保护区始建于1985年,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草海自然保护区地势西、南、东三面较高,自盆地中心向北逐渐降低,成为草海湖盆的泄水方向,湖盆地势平坦开阔,周围为高原缓丘(溶丘)地貌,多平顶状或浑圆状岗丘,海拔2200~2250米。湖盆外缘地形起伏较大,山峰岭脊海拔多为2400米左右。保护区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具有日照丰富、冬暖夏凉、冬干夏湿等特征。草海保护区属长江水系,是金沙江支流横江上游洛泽河的源头湖泊,水源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是地下水补给。草海湖集雨面积96km2,是贵州高原上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
草海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包括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及各种珍稀鸟类。草海保护区是我国特有的高原鹤类——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之一,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被列为国家一级重要湿地,被国内外誉为“世界最佳湿地观鸟区之一”。由于草海湖盆开阔、湖水浅,光能资源丰富,水中浮游动植物、水生高等植物种类多,为草海的鱼类、鸟类等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形成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据统计,保护区内有浮游动物7纲22目79属155种,底栖动物25科45属52种,鸟类16目41科184种,鱼类3目4科8属9种,两栖类2目7科12属14种,爬行类3目6科14属19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颈鹤、白肩雕、白尾海雕、黑脸琵鹭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白琵鹭、灰鹤、贵州疣螈等。保护区内浮游植物有8门91属115种,水生高等植物有20科26属46种,种子植物有125科373属673种(含栽培种),其中裸子植物为5科13属15种,被子植物为120科360属658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