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简介

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07°59′55″~108°12′24″,北纬27°17′05″~27°25′50″,总面积15200公顷,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5529公顷,缓冲区面积4325公顷,实验区面积5346公顷。

地理坐标

东经107°59′55″~108°12′24″,北纬27°17′05″~27°25′50″

面积

15200公顷

保护区介绍

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07°59′55″~108°12′24″,北纬27°17′05″~27°25′50″,总面积15200公顷,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5529公顷,缓冲区面积4325公顷,实验区面积5346公顷。保护区始建于1992年,2016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佛顶山自然保护区主体呈现为一沿北东南西向延伸的高大构造侵蚀地形,主峰位于中段,最高峰佛顶山海拔1869.3米,向北东及南西两侧地势迅速降低。保护区内地貌受褶皱、断裂、地层及岩性的控制,主要表现为构造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和复合侵蚀地貌类型。保护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山地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在海拔600m、1100m、1500m处分别为16.4℃、14.1℃、12.3℃。年日照数为1181.2~1214.0h之间,年日照百分率为27%,是贵州光能较少地区之一。年均降水量1100~1350mm,为全县多雨区。保护区属乌江水系,主要河流有西北山麓的甘溪河及东南山麓的包溪河。从佛顶山呈放射状分流而下的众多支流大都比较短小,长度一般为4~6km。

佛顶山自然保护区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及红豆杉、林麝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据科考调查统计,保护区有野生种子植物164科653属1606种,其中裸子植物6科11属16种,被子植物158科642属1590种(包括亚种、变种、变型及少数归化种类,不包括农作物及蔬菜)。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珙桐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伯乐树、硬叶兜兰、水青树、柔毛油杉等。保护区内发现有脊椎动物29目77科291种,其中兽类8目22科53种,鸟类12目31科143种,爬行类2目8科34种,两栖类2目7科24种,鱼类4目9科3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豹、林麝、穿山甲、豺、白颈长尾雉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水獭、红腹角雉、斑头鸺鹠、大鲵等。

1.3266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