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99°11′~99°42′,北纬30°33′~31°06′,总面积143682.6公顷,属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85121.1公顷,缓冲区面积28666.3公顷,实验区面积29895.2公顷。
东经99°11′~99°42′,北纬30°33′~31°06′
143682.6公顷
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99°11′~99°42′,北纬30°33′~31°06′,总面积143682.6公顷,属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85121.1公顷,缓冲区面积28666.3公顷,实验区面积29895.2公顷。察青松多白唇鹿自然保护区于1987年组建县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晋升为州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察青松多白唇鹿自然保护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境内大地构造为康藏“歹”字形构造体系,属冷迪—察青松多断裂,其特征为:坡陡谷深,河流切割深度大;地形以中切割区和深切割区为主;古夷平面保存完整,连片分布,构成起伏平缓的高原面。区内地貌类型多样,东北部和东南部地势相对平坦,为高原丘陵区;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形起伏大,为高山峡谷区。保护区属亚热带气候区,因处在青藏高原东部,加上海拔及特殊地形地貌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大陆型季风高原气候。干湿季分明,日温差大,干燥、寒冷、日照充足,气候立体特征明显,垂直差异大。保护区内河流多,水量充沛,水力资源丰富,较大的河流有麻曲河和昌曲河,较大的支流有若当沟、起曲沟、独龙沟等。
察青松多白唇鹿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以白唇鹿为主的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白唇鹿是青藏高原特有种,是典型适应高寒草甸生活的动物,保护区则是其理想的越冬地和重要的繁殖地。保护区内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据科考调查统计,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67科185属324种,其中苔藓植物9科11属14种,蕨类植物9科16属23种,裸子植物3科5属11种,被子植物46科153属276种。菌类种类丰富,有108种。保护区内共有脊椎动物近200种,其中兽类7目18科42种,鸟类14目28科133种,两栖类2目4科5种,鱼类2目3科17种。昆虫则有12目72科166属21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白唇鹿、林麝、雪豹、黑颈鹤、绿尾虹雉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藏酋猴、黑熊、高山兀鹫、藏马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