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北部。
东经103°32′~103°43′,北纬31°04′~31°22′
31000公顷
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北部。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3°32′~103°43′,北纬31°04′~31°22′,总面积31000公顷,属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20300公顷,缓冲区面积3700公顷,实验区面积7000公顷。保护区始建于1988年,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在大地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和青藏地槽区,地质结构复杂。保护区从北端光光山海拔4582米的最高峰到南端最低处漆树坪1080米,相对高差达3502米,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保护区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其所在的龙门山脉横亘于盆地西北,形成了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阻挡着暖湿气流的西进和北上,暖温气流随地势爬高凝结成雨,使整个龙门山区成为四川省内降水最多的地区,即著名的“华西雨屏”。保护区内整体气候特点表现为:雨量充沛,云雾多、日照少、湿度大,气温偏低,且富垂直变化。保护区内的主要河流有白沙河和龙溪河,均属岷江一级支流,是境内常年性自然河,两河支流多发源于主河道两侧山坡,呈树枝状或伞状流入主河道。由于保护区内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强,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水,河川径流地下水占25%~45%,因此河床水位变化幅度不大,河水量大、流急,四季畅流,无结冰封冻现象。
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以大熊猫、川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所处区域是一个多种地理要素交汇、过渡的大尺度复合性的生态过渡区,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处于十分独特的地位。保护区已记录脊椎动物5纲30目92科377种,其中哺乳纲7目26科100种,鸟纲16目47科230种,爬行纲2目9科19种,两栖纲2目6科21种,鱼纲3目4科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熊猫、川金丝猴、豹、林麝、绿尾虹雉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小熊猫、藏酋猴、毛冠鹿、血雉、拉步甲等。保护区内已记录的高等植物有225科970属2525种,其中苔藓约50科100属120种,蕨类植物35科80属222种,裸子植物7科13属20种,被子植物133科777属216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珙桐、水杉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连香树、水青树、独叶草、野大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