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桂林市兴安、资源、龙胜三县交界处,属南岭山地越城岭山系,主峰猫儿山。
东经110°19′~110°31′,北纬25°44′~25°58′
17008.5公顷
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桂林市兴安、资源、龙胜三县交界处,属南岭山地越城岭山系,主峰猫儿山。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9′~110°31′,北纬25°44′~25°58′,总面积17008.5公顷,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7759公顷,缓冲区面积3635.4公顷,实验区面积5614.1公顷。猫儿山保护区始建于1976年,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境内溪谷幽深,山峰挺拔,地势陡峭。地貌类型有海拔超过1000米的中山地貌,海拔500~1000米的低山地貌,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貌以及海拔1800米以上的中山盆地地貌。猫儿山海拔2141.5米,是华南第一高峰。保护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处于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由于猫儿山山体高大,相对高差悬殊,气候要素垂直变化显著,因而其山地气候特征明显,具有春夏多雨,秋冬干冷,相对湿度大,日照时数短,光热雨同季的特点。猫儿山是漓江、浔江和资江的主要发源地,连接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保护区地表水系十分发育,发源于猫儿山的主要河流有39条,均呈树枝状分布,在保护区范围内的集水区域每年径流量达3.14亿m3,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绿色水库”。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原生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物种和水源涵养林为主。据考察统计,猫儿山维管束植物共有202科691属1720种,其中蕨类植物38科76属132种,裸子植物6科9属14种,被子植物158科606属157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南方红豆杉、银杏、红豆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伯乐树、鹅掌楸、香果树等。保护区内已发现脊椎动物有5纲29目89科206属311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云豹、金钱豹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鲵、虎纹蛙、猕猴、红腹角雉、白鹇、松雀鹰等。保护区已发现昆虫17目117科399属566种,已鉴定出大型真菌264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