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简介

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中部弧形山脉东翼中段,主体部分位于广西中部偏东的金秀县境内,少部分位于荔浦、蒙山两县境内。

地理坐标

东经110°01′~110°22′,北纬23°52′~24°22′

面积

24907.3公顷

保护区介绍

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中部弧形山脉东翼中段,主体部分位于广西中部偏东的金秀县境内,少部分位于荔浦、蒙山两县境内。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1′~110°22′,北纬23°52′~24°22′,总面积24907.3公顷,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7707.9公顷,缓冲区面积4817.4公顷,实验区面积12382.0公顷。大瑶山保护区始建于1982年,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瑶山自然保护区地貌总体格局表现为中间高四周逐渐降低的穹弯地形,大致形成3~4个台阶。境内最高峰圣堂山海拔1979米,相对高差大。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过渡地带,具有显著的亚热带山地气候特点,即冬暖夏凉,阴雨天多,日照少,湿度大,气候的垂直变化和水平变化都比较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7.0℃,年平均降雨量为1824.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3%。保护区在金秀县境内发源的河流共有25条,河流总长1684km,河流流域面积2009.76km2,分属柳江、浔江、桂江三河系,统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河流特点是:河流小,切割深,曲折多,落差大,水量丰富,水能蕴藏量大。

大瑶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典型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银杉、瑶山苣苔、鳄蜥等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境,以及广西重要的水源涵养林。据调查,保护区已知有大型真菌41科101属215种(包括变种);有维管束植物共216科855属2232种(含变种和变型,下同),其中蕨类植物37科86属224种,裸子植物9科14属24种,被子植物170科755属1984种(双子叶植物146科600属1702种,单子叶植物24科155属28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银杉、南方红豆杉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合柱金莲木、瑶山苣苔、伯乐树、苏铁蕨、华南五针松等。保护区内共有野生陆生脊椎动物4纲27目99科482种,其中两栖动物2目9科23属55种,爬行动物2目14科49属86种,鸟类15目52科287种,哺乳动物8目22科54种;昆虫有232科1215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鼋、鳄蜥、云豹、林麝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细痣疣螈、虎纹蛙、蟒蛇、黑冠鹃隼、猕猴、藏酋猴等。

2.68339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