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北岸,地跨洪湖市和监利县。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3°12′~113°26′,北纬29°49′~29°58′,总面积41412公顷,属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12851公顷,缓冲区面积4336公顷,实验区面积24225公顷。
东经113°12′~113°26′,北纬29°49′~29°58′
41412公顷
湖北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北岸,地跨洪湖市和监利县。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3°12′~113°26′,北纬29°49′~29°58′,总面积41412公顷,属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12851公顷,缓冲区面积4336公顷,实验区面积24225公顷。洪湖保护区始建于1996年,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洪湖自然保护区所在的四湖地区(荆州境内的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属我国东部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的江汉沉降区,其地貌类型主要是冲击、湖积平原,由于长江和汉江的多次决口分流,形成了若干河间洼地。河间低湿平原是保护区主要的地貌类型,其内部又分为湖泊和湖垸,湖泊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2%。保护区位于温暖的北亚热带中纬度南缘,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洪湖是江汉平原四湖流域地势最低、面积最大的湖泊。洪湖湿地三面临水,分别由长江、汉水和东荆河环绕。每年5~8月份江河涨水时期,流域内正值雨季,暴雨强度大,范围广,降雨过程长,这样使洪湖流域经常形成外洪内涝,成为长江中游地区名副其实的“水袋子”。
洪湖自然保护区以水生和陆生生物及其生境共同组成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未受污染的淡水环境和物种多样性为主要保护对象。据调查,保护区内现有维管束植物471种21变种1变型,浮游植物7门77属280种。水生高等植物共44科90属162种(包括变种),其中蕨类植物5科5属5种,裸子植物2科2属4种,双子叶植物25科43属67种1变种,单子叶植物12科40属81种4变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粗梗水蕨、野莲、野菱3种。保护区内现有各类动物708种,其中鸟类136种,鱼类62种,两栖、爬行、兽类共31种,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共计47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东方白鹳、黑鹳、黑麂等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白额雁、松雀鹰、胭脂鱼等17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