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简介

河南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最南部,豫鄂两省交界处。

地理坐标

东经114°01′~114°06′,北纬31°46′~31°52′

面积

2917公顷

保护区介绍

河南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最南部,豫鄂两省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4°01′~114°06′,北纬31°46′~31°52′,总面积2917公顷,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1012公顷,缓冲区面积137.9公顷,实验区面积1767.1公顷。保护区前身为1918年成立的鸡公山苗圃,1982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桐柏山以东,大别山南端,主体山系基本上分布在河南、湖北两省省界上,近东西向或北西向延伸,地形总体上呈南高北低。南主峰报晓峰又名鸡公头,一座酷似雄鸡的巨石拔地而起,鸡公山因此而得名。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的边缘,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具有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和山地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光、热、水同期。春季气温变幅大,夏季炎热雨水多,秋高气爽温差小,冬长寒冷雨雪稀。保护区主体山系是长江与淮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山系以北的东双河、九渡河汇入浉河,复入淮河;山系以南的环水、大悟河汇入汉水,复入长江。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带上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为主。据统计,保护区内有大型真菌42科103属278种,有高等植物共217科800属1783种,其中苔藓植物29科54属67种,蕨类植物27科55属113种,裸子植物9科28属87种,被子植物152科663属151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水杉、银杏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秃杉、香果树、野大豆等18种。保护区内共有陆生脊椎动物258种,其中兽类6目18科45种,两栖类2目6科15种,爬行类3目17科28种,鸟类17目39科170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金钱豹、金雕、黑鹳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鸢、苍鹰等20种。

1.1105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