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武夷山脉中段的建宁县东南部,地跨四个乡(镇)的十四个行政村和一个林业采育场。
东经116°46′41″~116°59′24″,北纬26°35′47″~26°49′56″
13022公顷
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武夷山脉中段的建宁县东南部,地跨四个乡(镇)的十四个行政村和一个林业采育场。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6°46′41″~116°59′24″,北纬26°35′47″~26°49′56″,总面积13022公顷,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4902公顷,缓冲区面积3447公顷,实验区面积4673公顷。闽江源保护区始建于2000年,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闽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中段,以中、低山地貌类型为主,海拔在250~1858米之间,地势总体是东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山势较为高峻,且多陡坡和尖峭高峰,由于流水强烈切割,多V型峡谷和深谷。保护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光、热、水条件优越,全年平均无霜期为280天。保护区内的严峰山西南麓是闽江正源——沙溪河源水茜溪的发源地。区内溪流交错,水系发达,河床中多砾石,是典型的山地性河流,具有坡降大、水流急的特点。
闽江源自然保护区以武夷山脉中段重要的生物区系组份、大面积的钟萼木和南方红豆杉原生种群、独特的生物群落类型和福建闽江正源头森林植被为主要保护对象。据调查记载,保护区内共有维管束植物228科899属2268种,其中蕨类植物43科82属183种,裸子植物7科12属19种,被子植物178科805属206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南方红豆杉、银杏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鹅掌楸、闽楠等25种。区内已知的脊椎动物有385种,其中两栖纲2目7科25种,爬行纲2目12科61种,鸟纲18目48科194种,哺乳纲8目21科58种,鱼纲5目11科47种,另有昆虫30目245科1425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豹、云豹、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鸳鸯、猕猴、白鹇等38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