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福建省中部,位于德化县中部的上涌、赤水、大铭、雷峰、南埕、桂阳6个乡镇交界处,距德化县城40千米。
东经118°05′22″~118°20′15″,北纬25°38′07″~25°43′40″
13472.4公顷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福建省中部,位于德化县中部的上涌、赤水、大铭、雷峰、南埕、桂阳6个乡镇交界处,距德化县城40千米。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8°05′22″~118°20′15″,北纬25°38′07″~25°43′40″,总面积13472.4公顷,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5514.1公顷,缓冲区面积3515.4公顷,实验区面积4442.9公顷。戴云山保护区始建于1985年,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福建省第二大山脉——戴云山脉中部,海拔高度差距大,整体地势相对较高,主峰戴云山海拔1856米,为闽中最高山峰。保护区山体地形复杂,山脉连绵不断,河谷剧烈下切,山势陡峭,坡度多在40~60度,具有明显的中、低山地貌特征。保护区位于中亚热带南缘,体现出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气候过渡特征,海洋性、大陆性气候兼备,气候温凉适中,四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小气候突出。年均大风日数204天,是全国闻名的大风区之一。保护区内水系发达,大小溪流23条,以戴云山为中心呈叶脉状向四周辐射,分属于闽江水系和晋江水系,是闽江一级支流大樟溪的重要发源地。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东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我国大陆分布最南端、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黄山松林群落及其生境,东南地区重要的昆虫和植物模式标本产地,兰科植物资源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据调查统计,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299科943属2258种,其中苔藓植物69科116属321种,蕨类植物41科84属184种,裸子植物8科14属20种,被子植物181科729属173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南方红豆杉、银杏等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金毛狗、针毛桫椤、福建柏、香榧等17种。保护区内共有脊椎动物34目99科432种,其中哺乳纲8目21科58种,鸟纲17目45科205种,爬行纲3目12科70种,两栖纲2目7科31种,鱼类4目14科6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豹、云豹、黄腹角雉、穿山甲共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鬣羚、蟒蛇、褐林鸮等38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