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南部的石台县和祁门县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5′~117°34′,北纬29°59′~30°06′,总面积6713.3公顷,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2054.1公顷,缓冲区面积1472公顷,实验区面积3187.2公顷。
东经117°15′~117°34′,北纬29°59′~30°06′
6713.3公顷
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南部的石台县和祁门县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5′~117°34′,北纬29°59′~30°06′,总面积6713.3公顷,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2054.1公顷,缓冲区面积1472公顷,实验区面积3187.2公顷。牯牛降保护区始建于1982年,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牯牛降自然保护区主体牯牛大岗—大历山经多旋回构造运动的影响,已发育成安徽省内典型的褶皱断块山,主峰一带明显突出,外围呈中低山峦。因断裂切割和后期差异升降运动等影响,形成了高峰峻岭、峡谷万丈的地貌景观。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夏时间长,具有降水量大、湿度高、垂直变化显著等特点。牯牛降河系发育,是阊江、秋浦的最高分水岭,山岭南北均属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河流终年水不断流。
牯牛降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根据2013年完成的第二次本底调查统计,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31目87科320种,其中兽类8目19科51种,鸟类15目37科181种,两栖类2目7科22种,爬行类2目9科41种,鱼类4目10科20属25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云豹、梅花鹿、黑麂、白颈长尾雉等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短尾猴、猕猴等24种。保护区内有植物176科712属1484种,其中种子植物144科646属1327种,蕨类植物32科66属15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银杏、红豆杉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香果树、永瓣藤、鹅掌楸等13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