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简介

辽宁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辽宁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西部,义县、北镇两县(市)交界处。

地理坐标

东经121°31′~121°46′,北纬41°26′~41°46′

面积

11459公顷

保护区介绍
辽宁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西部,义县、北镇两县(市)交界处。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1°31′~121°46′,北纬41°26′~41°46′,总面积11459公顷,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3389公顷,缓冲区面积3265公顷,实验区面积为4805公顷。医巫闾山保护区建立于1981年,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医巫闾山属阴山山系松岭山脉,是内蒙古高原到辽河平原的三大屏障之一,全山海拔多在200~800m之间,主峰望海寺山海拔866.6m,是辽西地区的第二高峰。保护区属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是春季少雨多风,夏季酷热多雨,秋季天晴气朗,冬季寒冷干燥。医巫闾山土壤主要为暖温带落叶林下发育的棕色森林土,局部少量发育山地草甸土。
医巫闾山保护区以东亚地区特有的天然油松林、华北植物区系现存较完整的天然针叶混交林,珍禽黑鹳、白头鹤、天鹅、鸳鸯、金雕等猛禽动物及其栖息、繁衍、迁徙地为重点保护对象。据调查统计,保护区内共有植物191科620属1459种,其中真菌40科61属167种;苔藓植物27科68属130种;蕨类11科13属26种;裸子植物4科9属17种;被子植物109科469属1119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即紫椴、野大豆、水曲柳、黄菠萝等4种。保护区有野生脊椎动物30目83科366种,其中哺乳类6目15科38种;鸟类16目52科271种;两栖动物1目4科4属6种;爬行动物3目6科9属16种(含4亚种);鱼类4目6科33属35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有黑鹳、金雕、大鸨、白头鹤、丹顶鹤等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有32种。此外,昆虫资源共有16目147科749属1094种。
医巫闾山自古享有盛名,为旅游胜地。从辽至明、清以来,帝王将相、高人名士驻足闾山,留下碑刻文字。保护区内“三清观”、“圣清宫”是道教龙门派的发祥地;张三丰在“三清观”练就的“洗髓功”至今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传播教授;“闾山山神”仍陈列在北京地坛公园的博物馆内。
3.1496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