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简介

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辽东湾北部盘锦市境内的辽河(双台子河段)入海口处,辽河三角洲的最南端。

地理坐标

东经121°28′~122°00′,北纬40°45′~41°08′

面积

80000公顷

保护区介绍
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辽东湾北部盘锦市境内的辽河(双台子河段)入海口处,辽河三角洲的最南端。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1°28′~122°00′,北纬40°45′~41°08′,总面积80000公顷,属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辽河口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85年,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原名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4年更名为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辽宁辽河口自然保护区的大地构造位于华北台地东北部,区域构造位于辽河断陷的构造位置上,本区地貌类型为辽河下游冲积平原,地势低洼平坦,海拔高度为1.3—4.0m,坡降为1/20,000到1/25,000,河道明显,多苇塘泡沼和潮间带滩涂。本区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于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为623.2mm,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土壤以沼泽土和盐土、潮滩土为主,土壤中养分大量积累。保护区内集水主要来源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其中地表水包括流经本区入海的双台子河、大辽河、 饶阳河、大凌河等河流水系和降水的地表径流;地下水为第四系浅层和第三系地下水,均属松散岩类空隙水。
辽宁辽河口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鹤类、雁鸭类珍禽,以及其它大量的涉禽、游禽等鸟类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辽河口保护区植物区系属华北植物区,植物具有适应耐盐碱生境的特点,分布有维管束植物38科128种,其中豆科12种;禾本科8种;菊科26种;莎草科9种。另外,浮游植物有4门104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野大豆等。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分布有鸟类18目59科269种;哺乳动物8目12科22种;鱼类19目57科124种;两栖爬行动物2目15种;昆虫11目77科29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鹳、东方白鹳、金雕、丹顶鹤、大鸨、遗鸥等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白琶鹭、大天鹅、小天鹅、秃鹫等35种。该区为世界野生丹顶鹤繁殖分布地的最南限和世界黑嘴鸥种群最大面积的繁殖栖息地,是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湿地景观是辽河口保护区景观构成的主体,除水域景观外,主要分为芦苇沼泽湿地和海域滩涂。其中,芦苇沼泽湿地面积为4.1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32%,号称亚洲第一大苇田;海域滩涂面积为1.46万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1%,上面生长的碱蓬群落在生长季节一片红色,形成广阔的“红碱滩”,成为湿地的一大奇观。
2.41082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