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简介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位于辽宁东部桓仁满族自治县、新宾满族自治县交界处,距桓仁县城56公里,距本溪市142公里。

地理坐标

东经124°41′13″~125°05′15″,北纬41°11′11″~41°21′34″

面积

15217.3公顷

保护区介绍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位于辽宁东部桓仁满族自治县、新宾满族自治县交界处,距桓仁县城56公里,距本溪市142公里。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4°41′13″~125°05′15″,北纬41°11′11″~41°21′34″,总面积15217.3公顷,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2800.2公顷,缓冲区面积9505.6公顷,实验区面积为2911.5公顷。老秃顶子保护区建立于1981年,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老秃顶子保护区属长白山脉龙岗支脉向西南延续部分,主峰老秃顶子海拔1367.3米,为辽宁省最高峰,素有“辽宁屋脊”之称。区内河流众多,四季长清,平均日流量2万立方米,是省内重要的水资源基地。保护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中的辽东冷凉湿润气候区。土壤类型以棕色森林土和暗棕色森林土为典型代表,呈酸性或微酸性,土层厚度40~60㎝,土质肥沃,很适宜森林植被生长发育。
老秃顶子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老秃顶子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根据历年科考调查,保护区共有低高等植物236科1831种,其中真菌植物50科344种;地衣植物13科84种;苔藓植物50科204种;蕨类植物19科60种;裸子植物4科33种;被子植物100科110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东北红豆杉、人参等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野大豆、双蕊兰、大花灼兰、黄檗等37种。尤为值得说明的是,第四纪冰川孑遗植物双蕊兰是目前世界上唯老秃顶子独有物种,由中科院植物所陈心启研究员发现并命名。经考察,区内陆生脊椎动物共有70科251种,其中两栖类2目5科5属9种;爬行类2目4科7属11种;鸟类13目39科96属165种;兽类6目16科37属49种;鱼类5目6科16属1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紫貂、麝、白鹳、金雕等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熊、秃鹫、燕隼等27种。其中,桓仁林蛙、桓仁滑蜥是在老秃顶子发现并以发现地命名的新种,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另外,昆虫有13目137科875种。
老秃顶子是资源丰富,景色神奇的大山,也是英雄的大山。早在民国23年,东北抗日联军司令杨靖宇将军受党中央派遣来到东北,组织抗日斗争。1933年他率领东北抗日联军一军一师挺进桓仁地区,开辟了老秃顶子山的抗日根据地。在1933年~1938年期间,与日寇进行了浴血奋战,组织了二次西征,1936年在老秃顶子大冰滹沟二棱顶子司令部与抗联战士共度春节。现在保护区内仍有一、二连哨所、教军团、兵工厂等抗联历史遗址。
5.20237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