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简介

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东部丹东市宽甸县大川头镇。

地理坐标

东经124°44′07″~124°57′30″,北纬40°50′00″~40°57′12″

面积

7467公顷

保护区介绍
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东部丹东市宽甸县大川头镇。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4°44′07″~124°57′30″,北纬40°50′00″~40°57′12″,总面积约7467公顷,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2252.1公顷,缓冲区面积903.4公顷,实验区面积为4312.3公顷。白石砬子保护区建立于1981年,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白石砬子保护区属长白山山脉的南延部分,主峰四方顶海拔1270.5m,山势陡峻。保护区属温带湿润季风气候,特点为春季回春迟,秋季降温早,冬季寒冷期长。土壤主要是暗棕壤和棕壤两个地带性土壤,肥力很高,有机质和氮素含量丰富。保护区年平均降水量1350.0mm,最大降水量年份达到2186.7mm,最小年份也为995.7mm。
白石砬子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东北亚地区地带性原生型红松阔叶混交林;中山森林植被垂直分布带;珍禽猛兽鸳鸯、杂色山雀、苍鹰、花尾榛鸡、灰林鸮、黑熊等;人参、细辛、木通、刺五加等名贵中药材;松茸、羊肚菌、香菇、密环菌、红菇腊伞等名贵食用菌。区内植物共计有266科867属2146种,其中真菌植物68科190属480种;地衣植物20科39属152种;苔藓植物59科146属255种;蕨类20科37属71种;裸子植物4科8属20种;被子植物95科447属116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东北红豆杉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红松、水曲柳、紫椴等7种。保护区共有脊椎动物357种,其中兽类6目16科43种;鸟类15目47科254种;两栖类2目6科11种;爬行类2目3科13种;鱼类4目7科3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紫貂、原麝等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水獭、黑熊、鸳鸯、红隼、松雀鹰等18种。另有昆虫598种。
3.21304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