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简介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北部。

地理坐标

东经118°18′~118°55′,北纬43°59′~44°27′

面积

10.04万公顷

保护区介绍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北部。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8°18′~118°55′,北纬43°59′~44°27′,总面积10.04万公顷,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15790公顷,缓冲区面积33750公顷,实验区面积为50906.1公顷。赛罕乌拉保护区建立于1997年,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赛罕乌拉保护区隶属大兴安岭山脉,阿尔山支脉,地貌类型属中山山地,山体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山体较高,平均海拨高度在1000米以上。保护区属中温带半湿润温寒气候区,冬季漫长寒冷降雪量少,夏季短促炎热、降水量集中,秋季气温下降快、霜冻来临早。该区地表淡水资源丰富,有乌兰坝河、二连坝河、沙艾河、白其河、牛头拜其河、北吐河、海清河、灰通河、阿山河、床金河等10条河流,这些河流经查干沐沦河、西拉沐沦河,最终汇入西辽河,是西辽河的重要源头之一。
赛罕乌拉保护区保存有丰富的植物资源。经初步调查,保护区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91科348属733种,被子植物78科330属705种;裸子植物3科4属6种;蕨类植物10科14属22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野大豆。保护区处于东亚阔叶林与岭北泰加林、森林与草原过渡的双重交流地带,也是东北区、华北、蒙新三区动物区系的过渡带。过渡带的边缘效应造就了该区动物资源也异常丰富。初步查明在保护区境内共有野生脊椎动物29目76科170属297种,鱼类3科6属7种;两栖类2科2属3种;爬行类4科5属8种;鸟类53科125属241种;兽类14科32属38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金雕、大鸨、黑鹳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天鹅、马鹿、斑羚、猞猁等40种。
赛罕乌拉保护区境内的查干沐沦河流域,曾是契丹族的故土和发祥地,契丹建国后,赛罕乌拉山(当时称“黑山”)成为契丹族的“国魂”所在,是辽代帝王出游狩猎之地。保护区境内至今尚留有辽庆州城遗址、释迦牟尼舍力塔、辽庆陵、辽怀州城遗址、辽怀陵、金代边堡、罕山辽代祭祀遗址等文化古迹,许多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古迹保护对象。
2.50592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