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简介

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重庆市巫溪县东北部,地处渝、鄂两省市交界处,距巫溪县城约30千米。

地理坐标

东经109°41′19″~109°57′42″,北纬31°23′52″~31°33′37″

面积

22423.1公顷

保护区介绍
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重庆市巫溪县东北部,地处渝、鄂两省市交界处,距巫溪县城约30千米。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1′19″~109°57′42″,北纬31°23′52″~31°33′37″,总面积22423.1公顷,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7851.2公顷,缓冲区面积6238.4公顷,实验区面积8333.5公顷。阴条岭保护区于2001年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市级自然保护区,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阴条岭自然保护区地貌基本骨架明显受地质构造的控制,为典型的深切割中山地形。山脉多呈东西走向,形成平行岭谷,立体地貌景观颇具特色:一方面总体上表现为强烈的切割,崇山峻岭连绵起伏,悬崖峡谷随处可见;另一方面地形有明显的高山区平坝。区内最高峰阴条岭海拔2796.8米,为重庆市最高点,最低点海拔约450米,海拔高差为2346.6米。保护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春秋相连,冬季漫长。全年平均大于10℃的日数为225天左右,无霜期较长;年降水量在1400毫米上下,年平均相对湿度85%左右。保护区内水体在山谷间广泛分布,有阳板河、清岩河、龙洞河3条主要河流,山谷溪流主要包括天池、小阳板、杨柳池、棋盘沟等,构成溪流山涧与森林相伴生辉的森林生态环境。
阴条岭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以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以及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为骨干的中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以及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据调查统计,保护区有藻类植物8门31科55属145种(含变种);维管束植物共计184科884属2807种,其中蕨类植物36科69属231种,裸子植物6科19属32种,被子植物145科796属2544种(双子叶植物125科632属2157种,单子叶植物20科164属38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珙桐、光叶珙桐、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银杏,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水青树、连香树、篦子三尖杉、巴山榧树等。经初步调查统计,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共有65目211科748种,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个动物类群。无脊椎动物有38目129科430种,其中浮游动物11目21科55种,底栖无脊动物4门36科49种,昆虫有12目72科326种;脊椎动物有27目82科318种,其中鱼类2目5科15种,两栖类2目7科17种,爬行类1目6科23种,鸟类15目43科208种,兽类7目21科55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川金丝猴、豹、云豹、林麝和金雕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黑熊、斑林狸、凤头蜂鹰、普通鵟等。
2.57219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