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西伯利亚北极苔原带,一种嘴巴长得像勺子一样的小鸟孵化出来。很难想象,1个多月后,它们就将开启一段8000公里的旅程,到达中国华南和东南亚等地越冬。
为了休整加油,它们将首先前往中国东部沿海一片名叫条子泥的湿地。纪实短视频《条子泥:勺嘴鹬的迁徙奇迹》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奇迹。

勺嘴鹬拍摄工作照。《条子泥:勺嘴鹬的迁徙奇迹》摄制组供图
日前,这部历尽艰辛拍摄的、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价值的纪实短视频,入选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正在Discovery国际平台及国内外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出。
拍摄和制作方缤纷自然(北京)文化传媒负责人徐健说,这不仅是一部关于鸟类的纪录片,更是一部关于生命韧性、人类责任和全球合作的启示录。通过这些得之不易的珍贵镜头,人们得以共同见证这条跨越星球的飞行路线,见证中国湿地保护的智慧与担当。
据了解,在这条长达数千公里的“航线”上,有一个地方至关重要,这就是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的条子泥。这里拥有全球最大的潮间带湿地生态系统。
条子泥是位于黄海之滨的滩涂,是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亿万年搬运的杰作,被科学家称为“潮汐森林”。这是长江与黄河历经千万年携带的巨量泥沙,在此汇聚沉积造就的杰作。潮汐在泥滩上雕刻出大大小小的沙脊,构成了独特的自然奇观,条子泥因此而得名。
这片看似平静的泥滩,实则是地球上最繁忙的候鸟通道——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的核心枢纽。每年约有200种、5000万只候鸟途经这条通道完成迁徙。每年候鸟们依赖这里丰富的食物资源补充能量,完成生命中最艰难的迁徙。

勺嘴鹬。孙华金摄
勺嘴鹬是全球最濒危的鸟类之一,全球仅存约500只(成鸟)。勺嘴鹬最特别的是那张天生就像小勺子的嘴巴。具有特殊形状的喙,是专为它们滤食而生的完美工具。它们在浅水中移动喙端,夹食小型昆虫、蠕虫和甲壳动物。尽管拥有如此独特的适应性,但狩猎与栖息地丧失,使其种群在过去的50年里急剧衰落。
出生仅仅30多天后,这些体重不过一枚鸡蛋的小生命,就要展开一场跨越数千公里的飞行。勺嘴鹬们的旅程,从北极圈内的楚科奇出发,沿着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最终抵达中国南部和东南亚的温暖地带。
每年8月,经过6000多公里长途飞行,勺嘴鹬们终于抵达条子泥。长距离飞行,使得它们原本只有鸡蛋般的体重减轻了近一半。条子泥成了它们重塑生机的生命驿站。条子泥的滩涂就是它们生存的希望。
在这里勺嘴鹬那把独特的“勺子”展现出它的妙用。最新研究发现,它们喙部末端的特殊三角形结构,能够在浅水中实现高效的夹食和滤食,就像一把活生生的“水中漏勺”。这种精妙的取食方式,让它们能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食物,快速恢复体力。在几周内,它们的体重翻倍,并将身上残损的红棕色繁殖羽更换成灰白色的越冬羽,以便更好地进行接下来的迁徙。
10多年前,条子泥还是养殖水产的养殖塘。经过不懈努力,现已完成“退渔还湿”,重现生机。为了不让原产北美的互花米草威胁当地的生态系统和鸟类的食物供应,人们采用多种方式控制其蔓延,以确保这片净土能为珍稀鸟类提供最佳的生存机会。
条子泥湿地保护工作站的北京林业大学科研团队负责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副教授贾亦飞说,勺嘴鹬的迁飞路线特别长。它穿越10多个国家,而中国的条子泥湿地,是整个迁徙路线上最重要的一环。
贾亦飞表示,勺嘴鹬的保护需要整个迁飞通道上每一环的通力合作。只有加强国际社会的联合保护,勺嘴鹬的种群恢复才有希望。
据了解,这一纪实短视频由华泰证券、红树林基金会、盐城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给予支持。
徐健表示,守护勺嘴鹬,守护条子泥,就是守护这个星球上每一个相依相存的生命。历经艰难拍摄这一短视频的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关注这场跨越数千公里的生命奇迹。(铁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