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科普宣教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科普知识
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每一种野生动物,都是生态链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都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承载体。保护野生动物,并不是不让当地发展。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关键还是在思路
林草好书推荐:《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国鸟类名称演变概览》《三北地区重点推广林草科技成果100项技术手册》《菏泽牡丹谱》
林草好书推荐:《植物生物技术实验指导》《西方园林史(第4版)》《我的妈妈在哪里》《我们身边的自然课(广东省自然教育实践丛书)》
林草好书推荐:《广西高峰森林公园观赏植物》《广西六万大山植物》《鄱阳湖常见植物识别手册》《穿越到八百万年前》
如何在敏感的繁殖季观察鸟类行为呢?有些建议可供大家参考。首先,与观察对象保持一定距离,避免我们的观察成为它们的威胁,导致亲鸟应激、甚至弃巢的行为发生。
人们发现,鸟儿大多选择在树上睡觉。那么,鸟儿在树上睡觉,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其实,为了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鸟类逐渐进化出在树上生活的能力。像家燕的趾和爪就是三前一后,不仅可以弯曲并紧紧抓住树枝,还能通过调整张合程度来控制平衡,帮助它们在树上站立、行走和睡觉。
玉米如果被昆虫啃食,就会及时向同伴释放信号:“注意!害虫来袭!”瞬间,周边其他玉米就会加强防卫。番茄也是如此,它在受到伤害时会群发“茉莉味”的信号,让周边的番茄秒变“苦瓜脸”。这套由挥发性气味小分子编织的“空气互联网”,如同自然界的“聊天记录”传递信息,让不会移动的植物们实现了跨时空的生存协作。
2025年3月28日,在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视听赋能 科普未来”知识就是力量科普视听论坛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指导的央视网《大熊猫科普专区》正式上线。
在野外,大熊猫并非只在白天活动,夜间同样会外出觅食。再者,夜间温度通常比白天更低,大熊猫喜冷怕热,所以夜间活动有助于它们避开白天的高温时段,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
户外活动遵守“三禁止”:禁带火种(包括电子点烟器)、禁燃篝火、禁抛玻璃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