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科普宣教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科普知识
昼伏夜出的习性为红角鸮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它的招牌“眯眯眼”常被误认为慵懒呆萌,实则是一种高超的生存策略。在救助案例中,受伤红角鸮白天的眯眼状态,正是这种夜行本能的体现。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作为连接陆地和海洋重要枢纽的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特有的胎生木本植物群落,为数以千计的生物提供了生存、觅食、繁衍的环境,更具有防风消浪的功能,被称为“海岸卫士”。
也许有人会问,小区里的红豆杉、路边种的银杏、湖畔的水杉……既然是濒危植物,为何比较常见?其实,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濒危植物有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是人工繁育而非自然繁殖的。
“五爪金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鳄蜥的昵称,以前当地村民习惯性蔑称之为“落水狗”。从“落水狗”升格为“五爪金龙”,鳄蜥俗称的变化体现了其地位的升级。从落水潜逃到悠闲自得的生境,从“子孙凋零”到“儿孙满堂”的种群,鳄蜥家族命运的改变始于2005年4月大桂山鳄蜥保护区的成立。
从1985年之前的数量为零,到2024年的1.4万只,麋鹿回归40年,种群数量不断壮大,栖息地数量达到92个。麋鹿回归之后,我国麋鹿保护走过的历程有多难?
其实当下雨天来临时,也能在室外活动场中看到大熊猫的身影。这是因为大熊猫是喜冷怕热、不畏严寒的动物,它们的毛发厚密且长,其长度一般为10厘米左右,毛的表面富含油脂,可以保持皮毛干燥,里面则充塞着一层厚厚的松泡髓质层,有很好的保温作用。
随着银发族观鸟热潮持续升温,湖南永州蓝山县湘江源候鸟守护站站长唐盛利针对老年群体特点,给出安全文明观鸟温馨提示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22日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共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162717个,并首次收录了蜻蜓和蚯蚓。
在云南哀牢山的森林里,生存空间再拥挤,相邻树木的树冠也不会相互遮挡,尽量保持距离。这种现象被称作“树冠羞避”,常见于热带、亚热带阔叶林。
黄腿渔鸮通常在晨昏活动,大部分人拍到的都是它白天栖息高树、闭目休憩的样子。黄腿渔鸮这一亚洲东部特有的猛禽过着怎样的生活?它们是偶然来到这里的吗?会常驻都江堰吗?让我们跟随西南山地摄影师的镜头一窥黄腿渔鸮的隐秘世界。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