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科普宣教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科普知识
崖柏是恐龙时代白垩纪的孑遗植物,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20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运动使得大量地球物种消亡。在此次浩劫中,众多的古老物种成为植物界的“孤儿”。秦岭以南的大巴山地区特殊的多山地貌形成了一层层天然屏障,在冰川运动时削弱了全球气温骤降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形成特殊的地球生命“避难所”,从而使崖柏为代表的古老的植物种类幸运地逃过此劫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见证地球生物演化历史的“活化石”。
“活化石”植物保存了从形态学到DNA的完整信息,是认识植物进化中间环节的重要研究材料。加强就地与迁地保护,是保护“活化石”植物的重要途径
古树树龄测算可采用的方法包括文献追踪法、年轮鉴定法、年轮与直径回归估测法、访谈估测法、针测仪测定法、CT扫描测定法、碳14测定法等。
近年来,为保护雪豹,青海省通过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监测调查、栖息地评估、卫星跟踪、救护救助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雪豹的数量与日俱增,也让更多的人爱上了这只外形帅气的“大猫猫”。
水雉体态优美、色泽艳丽,有“水凤凰”“凌波仙子”之美称,是少见的一妻多夫制,雌鸟产卵后便潇洒离去,雄鸟则一心一意地孵蛋并把小鸟带大,然后一起飞往南方越冬
蓝冠噪鹛,属雀形目画眉科,体型不大却有不俗的颜值。其顶冠蓝灰色,具黑色的眼罩和鲜黄色的喉,上体褐色,尾端黑色,外侧尾羽具白色边缘,腹部及尾下覆羽皮黄色而渐变成白色,俨然是个天然“调色板”,被孩子们形象地称为“蓝帽黄领灰斗篷”。
很多人好奇,哪里更容易找到新物种?事实上,对分类学者来说,与其说是找到新物种,不如说是碰到新物种。新物种的发现往往并非按图索骥,而是意外之喜。在阅读文献、野外调查、查阅图片或者研究标本时,分类学者偶尔会发现某份标本或者个体跟之前的记录不一样,进而通过形态学比较或者分子测序手段确认该物种是否属于新的物种。
穿山甲,俗称鲮鲤,隶属于哺乳纲真兽亚纲鳞甲目鲮鲤科,有学者形容它为“微型的夜间艺术家、工程师,达·芬奇作品的复制,穿山甲是自然界中最具魅力、最神秘的物种之一”。
高寒植物是高山隆升后植物适应极端或极限生存环境的产物,它的退化直接影响到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过度采挖高寒植物红景天、水母雪莲等名贵中草药,致使草原严重沙化,水土流失现象不断加剧。
大鵟为鹰科鵟属的鸟类,属大型猛禽,体长570—760毫米。其头顶和后颈白色,各羽贯以褐色纵纹。
兔狲,也被称为蒙古山猫,属猫科夜行性动物,体重2—5千克,体长50—65厘米,大小似家猫,体型看似矮壮,其实是因为体毛蓬松,特别是腹部毛发几乎拖地,小家伙呆萌美丽而威风。兔狲额部较宽,吻部很短。与家猫不同,它们的瞳孔在强光下不是缩成一条缝,而是收缩成一个黑点。
貉是犬科哺乳夜行动物,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体长45—66厘米,尾长16—22厘米,体重3—6千克,体型肥壮而短,体呈乌棕色,吻部白色,脸部有一块黑色的海盗似的面罩,面部和小浣熊很像,一般栖息于阔叶林中接近水源的地方,食谱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