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作为唯一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所有权的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目前已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东北虎豹的家园有了“房本”。
7日,黔金丝猴保护工作座谈会暨铜仁市黔金丝猴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贵州铜仁市江口县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2021年以来,相关机构持续开展黔金丝猴本底资源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种群数量为850只左右。
9月5日,国家林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成效。国家公园是“国之大者”,是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制度创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大实践成果。国家林草局高度重视,坚决扛起国家公园建设的政治责任,会同有关部门、地方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全力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野生植物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宣布,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坚持保护优先,积极创新应用场景,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断提升生态固碳效益
优越的自然禀赋决定了国家公园是开展自然教育、探索自然新知的最佳场所。
2023年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发布实施,明确了各国家公园建设目标任务。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效明显,旗舰物种种群数量得到恢复,生物多样性稳定增加,生态功能持续向好。首批国家公园探索了保护优先、合理转型的机制模式,近5万社区居民参与生态管护公益岗位。
当地时间7月2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我国分别于2020年、2022年正式申报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遗产委员会评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已拥有15项世界自然遗产、4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世界自然遗产总数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6月20日,记者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成绩显著,目前,陆生脊椎动物3000余种,已定名昆虫13万种;发布了第一批789处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和1140处候鸟迁徙通道重要栖息地,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发展中心印发《中国国家公园文化传播工作方案(2024—2026年)》,推动传播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中国国家公园理念,积极培育国家公园文化品牌和传播体系。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24年第1号国家标准公告,由国家林草局提出、国家林草局规划院起草、全国湿地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的《湿地生态风险评估技术规范》(GB/T 27647-2024)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世界保护益鸟公约》规定,每年的4月1日为“国际爱鸟日”,希望借此机会普及爱鸟知识、提高人们保护鸟类的意识。
眼下,南方越冬的候鸟陆续开启北迁之旅。各地不断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完善生态保护举措,让候鸟的迁徙之旅、繁衍生息更加顺利。
3月27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219次会议上,我国推荐申报的吉林长白山、福建龙岩、江西武功山、湖北恩施大峡谷—腾龙洞、贵州兴义和甘肃临夏等6处地质公园正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称号。至此,我国世界地质公园数量增至47处,继续稳居世界首位。以下为我国最新的世界地质公园名录:
3月21日是第12个国际森林日,今年的主题是“森林与创新:创新型解决方案,创造更美新世界”。新华网策划推出系列主题海报,呼吁人们爱绿护绿,尽可能节约身边的森林资源,让更多绿荫守护好我们的美好家园。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今年3月3日是第十一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我国的主题是“构建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近年来,我国加快构建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实现稳中有升。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今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目标任务。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改革。通过深化改革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全面迸发。
我国首批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恢复向好,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的最美国土,处处生机盎然,尽显万里河山的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