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湿地资源是自然资源、自然资产,更是生产要素,具有稀缺性、公共性和不可替代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全面实现湿地生态价值,是湿地保护事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近日举办的第31届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陕西省林业局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林草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秦岭生态保护修复、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古树名木保护、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点,精心设置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展示内容,多维度、全方位展示陕西林草科技发展和生态保护修复成果。
这项成果首次摸清了我国东部沙地温带稀树草原分布,绘制了我国东部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温带稀树草原空间分布图,为该地区的生态系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11月6日,国际红树林中心成立协定在深圳正式签署,首批18个成员国代表共同签署协定并为国际红树林中心揭牌。截至目前,我国红树林面积已达45.45万亩,较本世纪初增加了约12.45万亩,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
由国家林草局提出,全国营造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85)、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共同归口,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负责起草的国家标准《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技术规程》(GB/T 44592-2024),日前已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实施。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受到气候变化、物种入侵、过度开发等多重因素影响,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利益攸关方亟需形成合力,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昆蒙框架”)目标达成。中国在政策制定、资源调动和技术赋能等方面积极作为,给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了新机遇。
近日,国家林草局、文旅部联合推出河北坝上森林草原、江苏滨海湿地、四川大熊猫寻踪、西藏国道318、新疆阿勒泰千里画廊等14条特色生态旅游线路。
冰川脚下,是西藏自治区安多县玛曲乡。为保护冰川和周围草甸,玛曲乡10年来压减牲畜数量近40%。
作为生态建设主力军的林草工作者们,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荒芜与葱郁之间默默耕耘,书写着生态文明的壮丽篇章。他们肩负着修复绿水青山、保护生态环境的重任,高山峡谷、茫茫大漠,都留下了他们坚定的身影。
从昆仑山、秦岭到喜马拉雅山,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到云贵高原,从黄河、长江到雅鲁藏布江……涵盖12个省区市,占全国国土面积七成多,西部地区分布着草原、湿地、湖泊、森林等重要生态资源,却也面临着异常脆弱的生态环境,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林草建设者们接续奋斗,用心血和汗水保护修复绿水青山,创造了无数将荒山变青山、 把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孕育出三北精神、塞罕坝精神、右玉精神、八步沙精神、柯柯牙精神、库布其精神、原山精神等一批林业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 财富,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支撑,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弘扬好、传承好林业精神也是我们的重要责任、光荣使命。
我国于2015年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21年正式设立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2022年明确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规划在2035年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野生动植物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陆生脊椎动物约3100种,已定名昆虫13万种;有高等植物3.8万余种,其中珍稀濒危野生植物4000余种。
该标准提供了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效益评估的总则、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评估数据来源及汇总的指南,适用于全国、区域尺度及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的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效益监测评估。
这条迁徙通道位于世界最大的潮间带湿地系统内,由北极经东南亚,一直延伸至大洋洲,纵贯22个国家。每年,全球250多种5000多万只水鸟经由这条通道迁徙,完成停留、换羽、越冬、觅食和繁殖。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并将其列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正式起步。
10月17日,北京林业大学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关系协定(EAAFP)在全球生态治理(南森)大会分论坛之首届EAAFP科学大会上,共同发布候鸟迁飞区全球大科学行动计划,引领未来十年迁飞区科技合作与交流,为迁飞候鸟及栖息地保护汇聚全球智慧和解决方案。此前一日,双方还宣布正式成立候鸟迁飞通道国际科教联盟。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重功能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同时,湿地优越的自然资源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等野生动物繁衍、越冬、迁徙、停歇的重要场所。
2021年10月,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第一批5家国家公园,保护面积23万平方公里,涵盖我国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如今,这些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成效如何?是否对公众开放?公众可如何游览?
首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3年来,为推进多方参与共建国家公园,属地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创新体制机制,为协同治理提供制度保障;社会组织、企业等参与开展合作保护行动、提升入口及园区内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等;科研院所发挥科技特长,助力国家公园属地社区共享生态红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者活动持续开展,以愈加成熟的志愿服务品牌展现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的全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