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近日,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2025年第8号公告发布5项行业标准,自今年5月1日起实施。这5项标准分别为《林地估价规程》《林地分等定级规程》《草地估价规程》《草地分等定级规程》《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为系统总结2024年林草领域科技创新成果,国家林草局科技司组织开展了2024年中国林草科技十大进展遴选活动。在广泛检索中外期刊、整合重大项目科研成果基础上,经咨询论证,于近日发布“破解林草花卉目标性状分子密码和突破性品种创制难题”等10项高水平林草科技成果。
新征程、新任务,对林草工作提出新要求。报告中的林草工作,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是为提高人们对世界野生动植物的认识而设立的节日。今年3月3日是第12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我国的主题是:“加大物种保护投入力度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增加资金投入,统筹推进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旗舰物种种群数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栖息繁衍环境稳步改善。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陆生脊椎动物约3100种,已定名昆虫13万种;有高等植物3.8万余种,其中珍稀濒危野生植物4000余种。
伴随着观鸟群体不断壮大,守护网络越织越密,珍稀鸟类频繁现身,观鸟经济敲开致富门……从观鸟到爱鸟护鸟,鸟类的生态赞歌,正被更多人谱写。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如何从林草视角深入学习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文件?笔者带着这一问题,采访了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草经贸研究院院长程宝栋教授、杨超副教授和秦光远教授。
近日,中国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越南重庆县东黑冠长臂猿及栖息地保护区,共同签署《中越东黑冠长臂猿联合保护行动计划》《中越东黑冠长臂猿联合巡护队伍工作方案》,标志着全球极度濒危物种东黑冠长臂猿的保护迈入跨境合作新阶段
古树名木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国普遍十分重视保护这些宝贵遗产。从国家林草局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过对比研究,中国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成功锁边“合龙”,世界最长的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在中国建成,这是人类防沙治沙史上的奇迹。新疆是中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塔克拉玛干沙漠更是强烈风沙活动和严重风沙灾害区。
2月24日,自然资源部发布《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2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9%,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8%。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稳步推进,完成整治修复海岸线约100千米,保护修复滨海湿地超5.4万亩。
目前,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云南现有2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如何实现高水平保护,如何找到更好的绿色发展路径,记者进行了采访。
会议明确,近期将持续推进“清风行动2025”和“清山清套专项行动”,并组织开展春季鸟类保护专项行动,以雷霆之势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全力守护自然生态安全。
荒漠化防治应坚持近自然恢复的理念。近自然恢复,即利用本地乡土物种,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地带性植被接近的生态系统。
“人工智能已深入各行各业,林草行业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深化智慧化引领,这不仅是全面建设智慧林草业的重要举措,更是林草业顺应时代潮流、实现创新发展的良好机遇。”
中国有多少棵树?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由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综合运用高精度无人机激光雷达和人工智能技术,首次对全国树木数量进行了精细测算,绘制出我国首张“树密度地图”。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森林平均树木密度为每公顷689±17株,全国树木总数为1426±3.5亿棵,相当于平均每位中国人拥有100棵树。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36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有11万余平方公里为雪豹潜在适宜栖息地,栖息地内雪豹种群平均密度约为每100平方公里0.9只,其种群数量约为1002只。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看大熊猫嬉戏,在熊猫基地了解大熊猫习性和繁育情况……除了大熊猫,这里还有新发现的植物品种、茁壮成长的伴生动植物、丰富多样的自然教育活动。一条大熊猫寻踪生态旅游线路,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2024年,我国林草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一系列重要事件标志着林草科技事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近日,2024年全国林草科技的十件大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