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国家公园被誉为“生态明珠”,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自然景观最独特、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如今,国家公园里“科技浓度”正在不断提升。
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进一步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关举措,明确要推动建立覆盖更加全面、权责更加清晰、方式更加多元、治理更加高效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近年来,通过实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栖息繁衍环境稳步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5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打造的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平台正式上线,这是中国首个以热带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数字平台,让西双版纳超1.5万种物种数据“有迹可循”。
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责部门,多年来,林草部门持续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每一项重大工程的推进、每一个统计数据的增长,都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具象化体现。
5月16日,自然资源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自然资源部着力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通过7年不懈努力,完成了空间规划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已基本形成。
目前,我国共建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44处、国家级森林公园904处、国家级湿地公园903个、国家级沙漠(石漠)公园128个、国家级草原公园试点39个,是主要生态旅游地。
在为期2个月的专项行动中,全国共查处野生动植物案件3917起,其中刑事案件1828起;打掉犯罪团伙265个,依法处理违法犯罪人员4264人。案件数量和违法犯罪人员数量同比明显下降。
4月20日,北京林业大学在温榆河公园启动了今年的绿桥、绿色长征活动。绿色长征是中国大学生的绿色科考行动,今年将会有上千支实践团队、万余名大学生从教室走向大自然,踏上绿色长征之路,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七大主题展开生态保护与科技攻关。
多年来,我国统筹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保护修复面积超1.2亿亩、49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195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截至目前,全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共指定国际重要湿地82处、认定国家重要湿地58处,初步构建了湿地分级管理体系,成功探索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湿地保护发展经验。同时,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和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营造修复红树林1.7万公顷,治理互花米草7.3万公顷。
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日前印发《“一张图”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一张图”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4月22日,自然资源部发布,改版后的天地图上线。新版天地图首次发布自然资源领域18个专题数据,可实现图览绿水青山、图惠百姓生活。
2018年以来,各级林草主管部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草原保护修复,草原退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草原生产力持续提高。全国草原生态状况已走出低谷,实现了由21世纪初的“整体恶化”到当前“整体改善”的历史性转变。
怎样解决一些地方出现的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湿地退化等生态问题?植树、种草、固沙、提升植被质量……山水工程一一应对,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美。
目前,青海全省109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已整合优化为7类83处,包括2处国家公园、17处自然保护区、64处自然公园,总面积27.28万平方公里。
4月18日,近期完成的全国青头潜鸭越冬同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头潜鸭种群数量达2555只,与2012年的1000只相比实现倍增;确定重要栖息地16处。
崖柏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是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曾一度被宣布“野外灭绝”。为拯救这一濒危物种,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团队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在2021年终于实现了崖柏的规模化人工繁育,为我国在海岛及贫瘠地区植被恢复提供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