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启幕。这是该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拥有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等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建立自然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措施,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公园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有何重要意义?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当前,“三北”工程正处在全面推进、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实现到2030年全面完成六期规划目标任务、取得三大标志性战役决定性胜利,时间十分紧迫、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北”工程建设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继续谱写新时代“三北”工程建设新篇章。
这是我国首部关于国家公园的专门立法,其颁布实施标志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了法治化、规范化的新阶段,对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有十大亮点值得关注。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9月12日表决通过国家公园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这将为国家公园保护提供刚性约束,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介绍了“十四五”以来自然资源领域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通过这组海报,一起来看。
“以前养蜂全凭老经验,哪知道啥叫生态红线?”在唐家河片区举办的中蜂养殖培训班上,金桥村村民王秀兰感慨。去年夏天,她因随意摆放蜂箱,被片区管理人员上门劝导,“当时还不理解,现在才明白,保住了这片林子,蜜蜂才有饭吃。”
节目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等重要论述,深入解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世界贡献,系统回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旗舰物种是生态系统的伞护者,其保护成效关乎生物多样性大局。为全面保护旗舰物种,国家公园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应用了哪些现代化数字技术产品?取得什么成效?
随着中国国家公园体系的持续完善,对大熊猫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国宝”的生存状况发生显著改变。最新数据显示,在“大熊猫老家”四川,大熊猫野外监测年遇见数已升至185只。
《中国国家公园发展报告》显示:第一批国家公园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120余处,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提升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现了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的稳步增长。
从2021年我国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至今,国家公园发展情况如何?野生动物保护有哪些进展?生态利民、生态惠民成效怎样?让我们跟随这几组数据,一起领略这些国家公园的和合之美。
我国普氏野马种群数量已突破900匹,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被国际公认为物种重引入的成功典范。目前,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正持续推进普氏野马野化放归工作,其栖息地不断扩大。
自然资源部8月11日宣布我国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全部完成确权登记。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和三江源5个国家公园都有了“户口本”。
记者从国家林草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从试点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推进的历史性转变。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旗舰物种野生种群数量持续恢复,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
在刚刚开幕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我国上海崇明、浙江温州、云南大理、福建福州、浙江杭州、江西九江、西藏拉萨、江苏苏州、湖南岳阳等9个城市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至此,我国国际湿地城市总数达22个,居全球第一。
7月23日,国家林草局与农业农村部在京举行座谈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国务院领导要求,围绕“三北”工程农田防护林建设、推进草原超载过牧治理、草业发展等进行座谈交流。
鸟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近日国家林草局召开专题会议和部门间联席会议,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鸟类保护活动。
随着红树林保护投入增多,实现红树林保护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多赢是重要努力方向,需要增强对红树林保护、修复、利用的科学规划,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并探索更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更好调动红树林保护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