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快讯
近年来的北京,大大小小的河流恢复生机,老百姓家门口重现水清岸绿的美景,南来北往的鸟类也将北京的河湖列为路途中的“歇脚地”和“加油站”,不少鸟类在此“安家落户”。
近期,随着气温回升,大批候鸟陆续飞抵天津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为春日湿地带来勃勃生机。
红翅旋壁雀也被称为“悬崖上的蝴蝶鸟”,主要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展开双翅,身体紧贴岩壁,将细长而弯曲的嘴伸进岩壁缝隙啄食昆虫,并不停的扇动翅膀,以维持身体平衡。
新修订《条例》有效衔接上位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精神,重点围绕湿地面积总量管控、湿地保护分级分类管理、湿地保护修复与利用、泥炭沼泽湿地保护等内容进行规范完善。其中,增设“泥炭沼泽湿地保护”专章,是本次修订突出四川省特色重点,强化泥炭沼泽湿地保护的重要举措。
今年2月8日,调查组借助无人机拍到一株高大的含笑树,满树硕大洁白的花朵,如繁星般缀满枝头。2月11日,专业人员攀爬至树上,成功采集到植物标本。经中国科学院多位专家查阅资料、比对各项特征,最终确认为壮丽含笑。
近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下达2025年红树林营造修复和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任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系统部署2025年各地工作任务,新下达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任务1100公顷,提出2025年必须完成剩余2354公顷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的总要求。
2月15日至3月31日,云南省林草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非法采集、出售、收购野生兰科植物专项整治行动,以落实“清风行动2025”相关部署。
记者2月17日从新疆林业和草原局获悉,今年全疆范围内共记录到越冬水鸟56种,数量超28万只。白头硬尾鸭、天鹅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新疆频繁现身,成为当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生动注脚。
记者13日从北京市八达岭林场管理处(以下简称“八达岭林场”)了解到,在八达岭林场青龙谷景区山地油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区内的野生动物饮水处附近,工作人员首次通过监测获得清晰的“攀岩健将”中华斑羚图像。
广东于1月启动并完成2025年全国越冬水鸟同步监测工作,47名技术人员对全省53个监测单元、104个观测分区开展监测,面积达18441公顷,监测到越冬水鸟超88种,约12.9万只。
农历正月十一,在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监控室,工作人员袁斌熟练地操控系统,仔细查看大屏幕上的实时画面和数据,一天的“云”巡护开始了。
90种,16.66万只!近日,四川首次全省范围越冬水鸟调查结果出炉。数据显示,今年四川越冬水鸟的种类和数量实现“双提升”,为历年之最。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生态文明教室、海淀区鹫峰生态公园揭牌成立仪式在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举行。
近期,山东省沂水县在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监测中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黑鹳,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花脸鸭、鸳鸯、鹗、日本松雀鹰、鹰雀、黑鸢、红隼、画眉等许多珍稀野生鸟类
记者从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了解到,在2024年开展的黑鹳种群数量同步调查中,该保护区内监测到黑鹳675只,为单次监测历史最高记录。黑鹳因数量稀少,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
近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宁辖区内再次拍摄到四豹同框珍贵影像。这是继2023年11月四豹同框首秀后,该区域又一次记录到的温馨画面。令人兴奋的是,此次发现的四豹是一个新家族。
近日,冬季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北川片区银装素裹,工作人员在收集整理监测数据时,惊喜地发现区域内多个红外相机点位,拍摄到大熊猫在雪地中活动影像。
日前,在吉林省蛟河市松花湖上空,千余只东方白鹳振翅翱翔。如此数量众多、停留时间之长的东方白鹳群在蛟河出现,实属罕见。
宽尾凤蝶(Agehana elwesi)作为中国的特有物种,曾被列入《江西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名录》。此次发现,是大岗山地区首次记录到这一珍稀物种,凸显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近日,陕西西安的一些摄影爱好者在灞渭桥附近渭河湿地拍鸟时,意外发现了这种嘴巴有缺口的鹳类,经常与白琵鹭在一起飞翔。鸟友们查阅相关资料后,确定这是一种生活在南亚、东南亚的鹳类,名为钳嘴鹳。此次钳嘴鹳在西安现身,是西安的首次记录。截至目前,西安已有靴隼雕、短趾雕、白腹鹞、红隼、游隼、黑翅鸢、乌雕、灰鹤等400多种鸟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