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快讯
没建自然保护区,国内最大的中缅灰叶猴种群数量依然在不到7年的时间,从350只增加到了约500只。中缅灰叶猴的栖息地——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通过建设自然公园,平衡野生动物保护与当地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圆叶玉兰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13年芦山地震后,四川雅安芦山县国有林场开展珍稀动植物野外调查,发现了圆叶玉兰。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林场开展圆叶玉兰拯救保护与人工繁育工作。经过10余年不懈努力,当地圆叶玉兰野外种群数量不断增长。
作为青藏高原的旗舰动物,雪豹格外令人瞩目,关注雪豹的身影,我们看到,人类保护野生动物的自觉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理念,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回归和提升……
进入三月份,成群结队的西太平洋斑海豹洄游至山东烟台长岛海域,为这片海域增添了许多生机与活力。这些斑海豹活跃在广阔海域寻觅食物,并在礁石上惬意休息。
3月下旬,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板利片区1100多株木棉树相继迎来盛花期,白头叶猴纷纷跃上枝头,采食木棉花。
截至目前,百望山共记录到猛禽40多种,占北京猛禽种类的80%以上。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位于海南岛中部山区,面积4269平方公里,是中国分布最集中、类型最多样、保存最完好的、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这里是热带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的宝库,已记录到300余种鸟类。
206种、237种、248种、260种、276种、292种、295种……每隔一段时间,白洋淀野生鸟类家族就会“刷新”,为“鸟类天堂”再添生动注脚。
“鹮归齐鲁”朱鹮野化放飞项目中一只编号162的朱鹮于3月19日完成史诗级迁徙,共飞行11小时、跨越260公里,创造我国朱鹮野化种群迁徙观测史两项纪录。
资源冷杉是我国南方著名的孑遗濒危植物,种群和植株数量少,幼树幼苗稀缺,局域灭绝风险极高。为拯救这一极小种群植物,广西林业部门先后6次立项开展保护工作,累计投入项目资金565万元,尝试通过人工繁育等手段扩大种群数量,帮助其恢复稳定健康生长。
从挖药狩猎的山民猎户,到能辨识上百个物种的生态导赏员,这片大山里的138名村民,正在将“靠山吃山”的传统生存逻辑改写为养山富民、青山共生的现代乡村启示录。
近年来,自然保护区景东管护局、森林消防等单位不断加大保护力度,采取联合巡护、生态修复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印支灰叶猴种群数量不断增长。仅在大寨子片区,印支灰叶猴的种群数量已从100多只增长到200多只,增长了近一倍。
此次调查行程约17000公里,有效调查里程约8000公里,覆盖了青海省藏野驴所有分布区域,共记录到藏野驴13060匹。此外,团队还调查记录到野牦牛597头、藏羚1001只、藏原羚2973只、白唇鹿118只,以及狼83头、藏狐86只、赤狐4只和棕熊1头。
中国的红树林看海南,海南的红树林看东寨港。如今,通过保护修复,东寨港红树林郁郁葱葱,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海洋,不仅是一道亮丽风景,更承载着重要生态功能。
近日,记者从广西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了解到,入春以来,在广西崇左市大新县境内频繁观测到熊猴现身觅食,穿梭于树林之间。
近期青海首次全面系统完成大型真菌资源专项调查,摸清了该省大型真菌资源本底情况,填补了国内高海拔区域菌物多样性认知空白。
近日,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70多只白唇鹿在祁连山保护区浅山区嬉戏,呈现出一片壮观景象。
铺展中国地图,青海的关键意义一目了然:这里坐拥中国最大咸水湖青海湖,其浩瀚水域调节区域气候、滋养周边生灵;“中华水塔”三江源,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每年输出巨量优质水源,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源”
近日,在云南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涧片区,首次通过红外相机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金钱豹的活动影像。
记者从贵州省林业局获悉,经初步统计,自2024年3月启动贵州省陆生野生动物监测工作至今,已累计记录到298种野生动物影像,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6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