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快讯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通过持续强化野生动植物管理、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多措并举加大保护力度,为野生动植物撑起强有力的保护伞,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自然保护地、动植物园、森林步道等为依托开展的生态旅游,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青睐,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江苏省林业局副局长史新明介绍,2024年,全省生态旅游地接待游客达3亿人次,直接经济收入超160亿元,带动社会综合产值超千亿元
未来十年,京冀晋三地将携手开展生态修复,在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迁徙廊道地区补植1000万株栎树,为华北豹打通进京路。
“全球共有九大水鸟迁飞区,中国鸭绿江口湿地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北部,其充沛的底栖动物和丰富的渔业资源为候鸟提供了关键的能量补给来源。”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主任、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首席专家雷光春介绍。
今年春季,沅江市林业部门持续观测到两只幼年麋鹿频繁活动在南洞庭湖湿地下塞湖区域,这表明有野生麋鹿种群定居在此。18日,记者从湖南省林业局获悉,南洞庭湖水域形成了稳定的麋鹿自然繁育种群。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正式发布的《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5)》显示,全市陆生野生动物已达33目108科620种,较2024年的612种新增了8种,其中鸟类达到了527种。新增加的8种全部为鸟类,分别是栗树鸭、黑海番鸭、蛎鹬、青藏沙鸻、白冠攀雀、荒漠林莺、棕胸蓝姬鹟、中华长尾雀,经市园林绿化局鉴定后确认为北京新增加物种。
“清风行动2025”专项行动期间,广东省林业部门会同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出动执法检查人员51718人次,检查栖息地、人工繁育场所、经营利用场所等23448处,严厉打击非法猎捕、交易鸟类等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有力震慑违法犯罪分子,有效维护候鸟迁飞安全。
4月19日,京冀晋三地携手共建生物多样性之都共同行动在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窦店集体林场拉开帷幕,京冀晋三地携手生态保护修复,推动“三北”工程六期实施,共建生物多样性之都。
调查人员在全省沿江、沿海、重要内陆湖泊等200多个调查位点开展同步调查,共记录到东方白鹳、丹顶鹤等水鸟82种、51万余只。
近日,有摄影爱好者在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山塘镇一农田处发现7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彩鹮,这是清远市清新区首次发现彩鹮。
槭叶铁线莲属于毛茛科植物,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大多生长在高山密林中或悬崖峭壁上,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
不久前,武夷山国家公园公布为期3年的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最终成果。调查共发现植物、水生昆虫、大型真菌等多个类别的34个新物种,调查到10个中国新记录种。
4月2日,在湖北省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种珍稀植物的630株苗木,成功回归原生境。
随着松花江畔冰雪消融,中华秋沙鸭完成了跨越数千公里的迁徙之旅。日前,首批10余只中华秋沙鸭现身吉林省红石林区。
在古老生物的避难所——猫儿山,有块面积不小的南方铁杉群落。自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持续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和多种科研方法促进其更新。
巍巍神农架,华中第一峰。在这片保存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神农架国家公园候选区以“物种基因库”的独特禀赋,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自然教育高地。
可可西里,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极寒、缺氧、广袤的无人区孕育着独特的生命奇迹。近些年,可可西里管护基础设施、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巡山队员的足迹与数字“天眼”交织,守护着这片高原净土。
今年全省共调查到水鸟91种,数量达110余万只。与2020年相比,水鸟种类增加6种,数量增长75.9%。
本次单点记录达20只,是广东省近四年来单日观测记录最高的一次
眼下,随着气温回升,我国最北省份黑龙江已迎来候鸟迁徙高峰期,成千上万的北归候鸟抵达广袤的黑土地,与春天共同绘就一幅充满灵气与生机的生态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