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快讯
眼下,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蒙古郁金香在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黄岗梁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绽放出黄艳艳的花朵,当地构建“立体”防护体系守护其生长环境。
2025年1月9日,一只罕见的白色猪獾在保护区内活动。经专业鉴定,该个体因白化现象呈现特殊体色,这也是堵河源保护区成立以来首次记录到野生动物白化案例,为当地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重要实证。
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属濒危鸟类,全世界仅存3000多只,在中国有1000只左右。眼下正值黑鹳繁殖期,这两天,在北京房山等地,野生动物保护人员发现:多处黑鹳巢穴都有了新生命,黑鹳种群在北京的数量从几年前的五六十只稳定在现在的100只左右。
近日,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来喜讯:2025年麋鹿产仔期,白石头沟管理站辖区的麋鹿种群成功诞下12只健康幼崽。
五月的元江河谷烈日炎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栗喉蜂虎进入繁殖季。在元江两岸的沙壁上,这些被誉为"中国最美小鸟"的候鸟正忙碌筑巢育雏,成为当地独特的生态景观。
在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附近徘徊、融入象群交到了新朋友、光顾大象食物源基地、去澜沧江游泳、活动状态良好……一年间,关于“阿宝”的消息陆陆续续地传来。近期,它走到了更远的地方,野性十足的它与一年前已胖若两象,同时也判若两象。
作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重镇,四川林地面积3.81亿亩,草原面积1.45亿亩。丰富的林草资源,为守护江河安澜构筑起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
蓝冠噪鹛被列为我国48种抢救性保护极度濒危物种之一,其生存状态直接体现亚热带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婺源县以“守护全球唯一”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构建司法、科技、生态协同发力的保护矩阵。
一只雌性林麝轻盈跃过布满苔藓的岩石,橄榄褐色的皮毛与晨曦中的冷杉林融为一体。日前,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红外相机再次捕捉到这一极危物种的清晰活动影像。
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今年4月11日闽江河口湿地首次监测到3只中华凤头燕鸥。每年的4月到9月,中华凤头燕鸥都会往返福州和马祖,进行求偶、交配、繁衍和育雏。
黄胸鹀俗称禾花雀,属小型鸣禽,喜欢生活在水源附近的灌木丛以及草地中,有时也会出现在各种树上以及田间。近年来,黄胸鹀数量逐渐变少,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级别。
重点围绕社区建设的总体布局、用地发展、服务设施建设指引、绿色发展指引、建设风貌管控指引、共建共管机制建设等内容,打造环境友好、设施完善、产业适度、经济活跃、分工明确、特色鲜明的绿色发展社区体系。
“目前全球已知的独蒜兰属植物约有27种,而我国就分布有约25种(包括白花独蒜兰在内的多个极危物种),相当于拥有全球超过90%以上独蒜兰属植物,是全球该属植物的世界分布中心。
岩羊是出了名的“攀岩高手”,人送昵称“崖壁精灵”。在贺兰山,邂逅这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可比前些年容易多了。“过去,因过度放牧植被退化,加上乱捕滥猎,岩羊数量确实不多。开展封山禁牧和生态修复后,岩羊种群数量从2000年的7000只增加到现在的4.1万只。”贺兰山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工作人员孙浩然介绍。
在六盘山余脉的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叠叠沟自然保护区内,护林员用无人机巡护时,惊喜地从监控中看到有一只华北母豹带着两只活力满满的小豹,正在丛林中四处游荡。
据4日监测,首批65只雌性藏羚羊通过青藏公路3001公里处,向卓乃湖移动,标志着藏羚羊开启年度迁徙产仔。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从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天麻、灵芝、藏鸡等林下特色种植养殖产业,推动生态旅游与林下经济深度融合,深层次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通过林下种植、林间旅游、特色养殖等多元化模式,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产业富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月13日,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一匹普氏野马诞生,标志着贺兰山保护区普氏野马重引入工作获得初步成功,也印证了贺兰山生态环境适宜普氏野马生存和繁衍。
青海的留鸟种类并不多,以麻雀、喜鹊、雕鸮、红隼等为主,更多为候鸟。截至目前,青海观察记录到鸟类532种,超过全国鸟类种类的三分之一,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7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89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