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快讯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境内的隆宝滩湿地位于长江源头地区,这里水草丰美,是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驿站与繁殖地。
近日,引种栽植于广西南宁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及生活区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树种望天树,再次迎来盛花期。
据今年1月全国越冬水鸟同步监测数据显示,内蒙古越冬水鸟种群数量达16万只,涵盖6目8科26个物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灰鹤越冬种群数量达2600余只,“三有”保护动物赤麻鸭越冬种群数量达13.2万只,占全球赤麻鸭总数的60%以上。
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引领下,近期,广东省各地自然教育工作持续深化创新,通过跨界融合、科技赋能、关怀特殊群体及学科融合等举措,创新推出了一批自然教育活动,有效推动自然教育从“普惠共享”迈向“精准服务”。
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三江平原腹地,地跨宝清、富锦、饶河、抚远三县一市。时下,在保护区湿地内,野生丹顶鹤正忙着“带娃”,自然繁殖的鹤宝宝紧随着爸爸妈妈漫步觅食,其乐融融。
作为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四川不仅是人类宜居的家园,更是庇护大熊猫、川金丝猴等多种珍稀动植物的生态方舟。以横断山脉为脊,以长江黄河为脉,四川诠释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的文明真谛,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强音。
在北京国家植物园(南园),21株崖柏幼苗长势良好。它们是2023年4月移植来的10年生崖柏繁育的下一代。根据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技术行业标准(LY/T3086.2-2019)来评价,崖柏在北京的迁地保护已获成功。
昨天(6月3日),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一批次来自新疆的普氏野马经过适应性训练后被放归野外,标志着贺兰山普氏野马野化种群规模进一步扩大。
2024年广东创新公益林补偿方式,首次将红树林作为公益林特殊区域纳入生态补偿范围,并根据《广东省省级以上公益林结合森林质量分类差异化补偿方案》,给予最高标准56元/亩补偿。
近日,国内首次叉叶苏铁野外回归项目在广西龙州启动。550株叉叶苏铁回归自然,为濒危植物保护与喀斯特生态治理提供实践案例。
公开资料显示,峨眉拟单性木兰于上世纪40年代在峨眉山首次被发现,后消失近半个世纪,直至1987年才被重新找到。由于自然繁殖存在传粉难、种子萌发率低等问题,其野生种群稀少,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全球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极度濒危(CR)物种。
近年来,湖北省竹溪县不断推进智慧自然保护区建设,实现从传统巡护向“数字管护”的全面升级。该县通过拓展生态物联网覆盖范围,提高管护效能,助推自然保护区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山东省泰安市共记录陆生野生动物416种,其中,鸟类374种,两栖类7种,爬行类12种,兽类23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66种,主要分布在泰山、徂徕山、东平湖、大汶河等重点区域。
近日,云南省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原始密林中发现罕见野生云南大百合群落,植株数量超1万株,最大连片分布面积达5亩,最高植株突破3米、单株绽放出16朵花。
近日,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景迈山世界文化遗产地,当地森林消防员在巡山过程中惊喜发现千余株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苏铁蕨群落。这是景迈山申遗成功后首次发现如此大规模的珍稀蕨类植物群。
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广东的物种“家底”有多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了什么?
近日,黑龙江宝清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来喜讯,工作人员搭建的人工巢迎来新生命,多对东方白鹳成功孵化幼鸟。这是东方白鹳首次在七星河湿地安家并繁衍后代,标志着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取得又一重大成果。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学龙认为,此次在德钦佛山巴美再次记录到雪豹影像及其他 “同框” 野生动物,进一步证实了此前对雪豹在云南省内或存在更多分布点位和更大分布区的推测。
记者从当日举行的《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根据2020年至2024年的实地调查,北京市累计记录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类型151个,累计记录各类物种7121种。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正不断取得显著成效。
绿孔雀,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原生孔雀物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极度濒危物种。近十年以来,云南省加大对绿孔雀种群数量监测和保护力度,通过建立起绿孔雀栖息地共同管护区、成立野生动植物管护机构和公益组织等举措,保护境内生物多样性。目前,我国境内的绿孔雀数量从2015年的不足500只,增长到如今的850只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