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快讯
近日,黑龙江多布库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通过红外相机监测到多种鸟类的活动身影,其中包括鸬鹚、绿头鸭、赤麻鸭、苍鹭、东方白鹳、金雕、白枕鹤、灰鹤、大天鹅、丹顶鹤等珍稀鸟类,这些影像资料为多布库尔保护区的鸟类研究提供了丰富且直观的一手数据。
7月29日9时,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石臼湖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工作人员联合公安、城管部门,准时开始岸上例行巡逻。与此同时,跨部门的“水陆空”立体防护体系实时运转:高清摄像头在空中“盯梢”,巡逻快艇在水面巡航,大数据平台在后台监控分析。
参与这次行动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连新明说,这只首次出现在可可西里腹地的“机器藏羚羊”,突破了人类观测野生动物的常规距离限制,将为我国藏羚羊行为研究提供更加精准可靠的影像和数据,助力赋能守护好这片“生命禁区”中的珍稀野生动物和自然生态环境。
这里,是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百山祖园区——一个用“顶格保护、改革破题、和谐共生”三大实践,生动诠释“国家公园就是尊重自然”理念的生态文明高地。
自2024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得到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提升。
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重要的东方白鹳繁殖地之一。近年来,保护区通过水系疏通、禁渔护鸟等措施,湿地生态持续改善。去年秋季,保护区内仅一处监测点就监测到12只东方白鹳为迁徙做准备,创下历史新高。而此次新巢穴的发现,更是印证了保护工作的成效。
经麻栗坡县林业和草原局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共同认定,这片暖地杓兰群落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面积最大、植株数量最多的野生种群,具有极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此次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的影像记录,为研究岭南中华穿山甲生存现状及分布提供了关键资料。
科研人员凭借专业设备沿绳索垂降至60余米深的坑底,在近乎垂直的湿润岩壁上精准定位,将一株株娇嫩却承载希望的幼苗——大花石蝴蝶小心植入原生土壤。这并非一次普通的植物移栽,而是让一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在文献中“消失”百年的极危物种重返自然家园的科学探索。
该物种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其生存直接反映当地是否真正保留了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生态密码——古老的真菌网络、完整的分解者群落、未被干扰的森林演替过程。
近日,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红外相机捕捉到珍贵画面:一只野生大熊猫在巡护队员精心搭建的模拟巢穴周围活动,最终选择在此休憩。这是首次清晰记录到野生大熊猫主动使用人工巢穴,标志着眉山片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创新举措获得了“国宝”认可。
“白鹭早上要飞去外面的沿海滩涂区域觅食,傍晚才飞回到村里。”两头龙村93岁的村民陈耀新说,村里起初不是白鹭的栖息地,随着村边西湾海水日渐清澈,红树林绿意愈浓,十几年前,白鹭开始在村里成群出现。
我国科研人员近日在开展云南兰科植物监测和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项目采集时,在云南省新平县元江河谷发现了此前被评估为灭绝的珍稀濒危植物单花美冠兰的野外居群。
红树林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重要枢纽,由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红树植物组成,为数以千计的生物提供了生存、觅食、繁衍的环境。其中,红榄李极为珍稀,被人称为“红树大熊猫”。相关机构发布的《中国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国内仅存14株原生红榄李,其中海南三亚铁炉港9株、海南陵水大墩村5株,原生种群濒临灭绝。最新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陵水的原生红榄李仅剩4株,国内原生红榄李仅剩13株。
7月6日,两匹新生幼驹在同一天诞生,标志此次野化放归的普氏野马顺利度过适应关与繁殖关,放归种群规模已增至23匹,这是该区域荒漠草原旗舰物种迁地保护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
位于皖南地区的池州市环境优美,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300余种飞鸟在此栖息,超6万只候鸟在此越冬。同时,这里还建设有约500公里长的“西电东送”输电线路。但鸟类喜欢在铁塔上筑巢的习性,也给电网运行和鸟类保护带来挑战。
位于辽宁大连旅顺口区的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候鸟迁徙路线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为了保护野生鸟类安全顺利过境,保护区协同多部门开展护鸟行动,搭建数字化平台,利用高科技实现智慧管理,近年来监测到的野生鸟类数量持续增加。
大叶杓兰对生境要求苛刻,野生种群数量稀少,在自然状态下,大叶杓兰多为几株至十几株,同一地点种群数量超100株较为罕见。大叶杓兰具有极高的园艺价值和药用价值,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级。
近日,在四川广元,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拍摄到野生大熊猫自然交配的视频。
近年来,江苏省高邮市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使东方白鹳从“候鸟”变为“留鸟”,打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名片。这一实践不仅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还多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大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