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快讯
近日,四川省宜宾学院农林与食品工程学部博士高刚带领学生,在宜宾市江安县橙花岛开展植物保护项目监测时,发现了有三峡“植物大熊猫”之称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丰都车前,为四川境内首次发现,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野生丰都车前种群。
陕西是重要的鸟类繁殖地和迁徙通道,陕西由黄变绿、迈向深绿,吸引越来越多的鸟类繁衍生息。目前,全省分布鸟类57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3种、二级保护鸟类99种,朱鹮从1981年的7只繁衍至7000余只。
2022年11月至2023年2月20日,河北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的红外相机共采集华北豹视频信息11条。保护区已累计拍摄到豹50次左右,个体为2—3只。监测表明,华北豹一直在保护区内活动。
近日,吉林园池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观测到12只中华秋沙鸭在水中嬉戏玩耍、潜水捕食,呈现一派热闹景象。
海南风吹楠和狭叶坡垒为我国特有植物,因其数量稀少、受威胁严重、种群数量少、自然更新困难等原因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全国极小种群物种。
卷羽鹈鹕是一种大型水鸟,属鹈鹕科鹈鹕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濒危动物,全球仅1万余只,东亚不足150只。房山区是北京市生态资源大区,是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黑鹳之乡。
3月,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波罗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冰雪初融,北归的候鸟纷纷来此停歇觅食。同步调查发现,今年到波罗湖保护区停歇的鸟类超20万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5种、二级保护鸟类30余种。
在云南滇池,数万只红嘴鸥脱下冬装,换上夏羽,启程北归;在福建泉州围头湾,这两天第一批中华凤头燕鸥已经抵达,这种全世界只有150只左右的珍稀鸟类,种群数量正在我国不断壮大
眼下,在我国境内,候鸟正在接力北迁。湿地生态系统是候鸟的重要栖息地,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自南向北,一个个滨海湿地,仿佛驿站一般,成为鸟类迁徙通道的移动家园。
每年10月底,黑颈鹤都会飞到大山包越冬,次年3月陆续北迁返回繁殖地。
全世界95%以上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都会在鄱阳湖越冬。目前,这些白鹤已经分批从鄱阳湖出发北归。
这里有第一个由中国科学家命名的长臂猿科新物种——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有被人们称为“六不像神兽”的贡山羚牛,有身披“珍珠彩衣”的红腹角雉,有中国最美丽的鸟类之一栗喉蜂虎,同时,这里还有世界上最大的杜鹃王、世界上单位蓄积量最大的人工秃杉林……
3月16日,河北、宁夏两地同时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卷羽鹈鹕的活动踪迹,并分别创造首次观测记录。
在安徽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胥坝江段,江豚保护者近日发现30多头野生长江江豚争相跃出水面,有的缓慢游动、悠闲嬉戏,有的跃出水面、逐浪前行,其中还能看到母子豚的身影。
此次调查时间为1月8日—14日,共调查134块湿地。调查共记录水鸟86种1054592只。雁鸭类数量最多,共35种725811只,占水鸟总数量的68.82%;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9种70847只,小天鹅种群数量最大,为41913只;东方白鹳327只、黑鹳87只,均为湖北省迄今监测记录到的最大种群。
3月4日,在陕西省汉阴县三柳村的田园综合体,随时可见朱鹮的身影。3月4日,在
近段时间,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设置在保护区的红外相机,拍摄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猕猴等多种野生动物的珍贵影像。近段时间,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设置在保护区的红外相机,拍摄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猕猴等多种野生动物的珍贵影像。
今年3月3日是第10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近日,我国科研人员在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贡段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彩云兜兰。这是我国目前唯一已知的彩云兜兰野生居群。
前不久,总台央视记者实地探访了位于西北荒漠地区的野骆驼栖息地。为了保护这种全球不足一千峰的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当地林业保护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抢救性、针对性的保护方案。其中包括修建人工水源地,以补充“生命之源”的方式来改善野骆驼栖居环境,从而提高它们的存活率、繁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