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快讯
镜头缓缓移动,一只接一只的天鹅闯入画面。“一共8只,这是首次发现疣鼻天鹅在黄河口繁殖。”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说,“这对成年疣鼻天鹅每天都带领着6只幼鸟觅食。最初发现它们一家是今年6月,目前小天鹅体型接近成鸟,成长健康。”
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近日利用视频监控,首次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红喉雉鹑活动画面。红喉雉鹑共有3只,正在保护区海拔3000米以上的杜鹃林带觅食。
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中段,崇明东滩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驿站,很多候鸟无法一次性飞完全程,会在此补给停留。
近日,广西林业设计院和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技术团队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开展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区综合科学考察时,首次在广西发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贵州山核桃群落,面积超过10公顷。
近日,四川省峨眉山林业管理所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护监测时,意外发现三个疑似峰斑林蛙的个体,并经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进一步鉴定,最终认定为在峨眉山“消失”半个多世纪的峰斑林蛙。
日前,河北省保护地与野保中心工作人员在开展省级重要湿地监测与评价工作时,在永年洼湿地连续三日发现多只世界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黄胸鹀。
近日,湖北省竹山县林业局技术人员在湖北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森林蓄积量监测外业调查时,于小地名叫头坪的新增样地内,惊喜发现5丛洁白无瑕、形似“仙草”的植物。经省、市林业专家确认,鉴定该物种为国家近危级珍稀植物水晶兰。
新华社南京7月3日电(记者柯高阳)仲夏时节,江苏大丰的黄海湿地百草丰茂,成群的麋鹿在滩涂上休息、觅食。记者3日从江苏省林业局了解到,2024年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麋鹿种群保持健康稳定增长,种群数量首次突破8000头。
新华社武汉6月29日电(记者李思远)神农架林区近期对金丝猴的第四次调查结果显示,林区内金丝猴种群数量明显改善。与2019年第三次调查时相比,金丝猴种群增加1个,数量增加147只,总数达到1618只。
神农架国家公园候选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6%,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淳朴的民风民俗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开展自然环境教育的理想目的地。
位于闽江入海口的闽江河口湿地,是福建省最大的原生态河口湿地。这段时间以来,这里的鸿雁、天鹅等冬候鸟陆续启程,展翅北飞。
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新监测发现,随着天气转暖,连日来该保护区的越冬黑颈鹤陆续北迁,云贵高原多地的部分越冬黑颈鹤也从该保护区中转后陆续北迁。
绿孔雀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原生孔雀种类,目前仅分布于云南省境内,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极度濒危物种。近日,地处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的镇康南捧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工作人员在开展野外监测时拍到绿孔雀活动画面,经比对确认,为同一群体,共有5只。
黄脚渔鸮和欧亚水獭,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均以淡水鱼为食。这两种不常见的神秘物种,是小河流的顶级捕食者。进入冬季以来,黄脚渔鸮和欧亚水獭时常在秦岭腹地的陕西省佛坪县域内的河道里出现。它们或单只活动或携家带口或捕鱼或玩耍,让人领略到这些珍稀动物有趣的一面。
从2024年2月23日开始,云南五项亚洲象地方标准正式施行。这五项地方标准的制定,对进一步完善中国境内亚洲象保护技术体系,提升亚洲象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能力,壮大亚洲象种群,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象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冬日的北方,万物萧瑟,孤寂潦草。然而,在秦岭腹地佛坪却是另一番明媚、耀眼与闲适。冬日的北方,万物萧瑟,孤寂潦草。然而,在秦岭腹地佛坪却是另一番明媚、耀眼与闲适。
近日,生活在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密林中的菲氏叶猴种群,新添了多只“猴宝宝”。在自然生态摄影师的镜头下,浑身金黄的“猴宝宝”在“大灰猴”的怀里左顾右盼、动个不停,俨然一个“好奇宝宝”,灵动可爱极了!
从生态立县的振臂一呼,到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的探索先行;从一江清水出开化的使命担当,到百里金溪画廊的生态实践。近年来,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立足良好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而这一次开化又不负众望,用生态的金钥匙打开了自然教育的大门。
候鸟南迁时节,黑脸琵鹭成群结队出现。在广东海丰鸟类保护区,集聚的黑脸琵鹭已超100只。黑脸琵鹭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因扁平如汤匙状的长嘴,与中国乐器琵琶极为相似而得名;亦因其姿态优雅,被称为“黑面天使”或“黑面舞者”。黑脸琵鹭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因扁平如汤匙状的长嘴,与中国乐器琵琶极为相似而得名;亦因其姿态优雅,被称为“黑面天使”或“黑面舞者”。
近日,浙江省兰溪市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团队在判读回收的红外相机数据时,发现一台红外相机捕捉到了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颈长尾雉活动的影像,这是该鸟种在兰溪市的首次确切记录。